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17.11.2016  12:01

  公共文化空间是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场景在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场景基本要素有5个:社区、生活文化设施、人群、文化活动、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创造活力的核心是集聚。”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在近日举办的“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学术论坛上说。

  该论坛由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办,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承办,《东岳论丛》《湖南社会科学》作为支持单位。论坛以建设文化场景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培育城市发展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决定性阶段。文化内容的多样性、需求的丰富性、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城市不断焕发出来的活力……这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认为,文化场景的建构早已提上城市建设日程,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更为清晰的呈现。拥有更好的文化设施、更丰富文化活动的城市,对人群的吸引力会增强,也会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实现人口集聚和城市发展动力的持续。

  706青年空间正是通过组织公益和半公益活动在北京地区打响了名号,其活动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分享性、娱乐性的活动,如电影放映、派对等;二是学术类的活动,包括读书会、主题沙龙、公共讲座等。

  “文化场景在地方特色和普适性、宏观跟微观之间实现有机结合,中国当前建设特色小镇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同质化,地方特色文化在消失。在文化发展中怎么实现多元化、普适性、地方特色的有机统一,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李鹭认为,文化场景着眼于人自身的发展、人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为提高城市文化街区、园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服务效能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原貌和为游客带来优质旅游体验中实现平衡,一直是开放式文化街区的难题。北京的南锣鼓巷作为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性景点,一直是不少游客行程攻略中的必备站点。今年上半年南锣鼓巷开始实行限流措施,背后是南锣鼓巷饱受诟病的问题:见人不见景,文化风貌走样,商业气息越发浓烈……游客常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其实国内不少城市的文化街区都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在培育特色小镇、文化街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特色文化,注重保护重要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集约效应,不仅要合理界定人口和资源,还应该严格划定小镇的边界。

  “中关村创业大街把创新创业文化和传统生产要素土地、资金等结合起来,体现了文化场景的魅力。各地打造文化场景必须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北京市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讲师吴军表示,文化场景可以引导公众行为,发挥教育功能。文化场景中人群之间的互动、互相吸引非常重要。为什么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一些咖啡馆会走向没落?因为没有提供这些人群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创业指导和投资人等。如果不能提供这些,文化场景就会失去魅力。因此,文化场景建设要重视软件,这是文化园区和文化街区优化的重点。

  中关村创业大街毕竟处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有没有文化场景促进城市发展的例子呢?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陆莜璐介绍了景德镇乐天大学生创意市集。景德镇在短期内聚集了大量的创意人群,每年有两万名左右“景漂”在那里进行陶瓷创意的生产和生活,景德镇乐天大学生创意市集每周会聚集上千人。在景德镇的创意社区中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实践,很多艺术家在这里感受到了创意和活力。这些虽然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但是深入人心,这是衡量文化场景的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