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美丽乡村建设打开幸福之门

31.08.2015  12:47

碧水青山从高处一直延伸到农户的家里,房前屋后绿树环绕,门口是平坦的水泥路,脚下是清澈的河水,一幢幢整齐的农房……建德的农村,恰如一幅幅风格迥异又绮丽异常的画作,让人流连忘返。而在这一张张风景画上,农村人也正在耕耘着自己的美好生活。上周,时报记者走进建德的农村,去看看这里的美丽乡村样本。

幸福村的老年活动中心,一位老人吃过晚饭后回家。 丛杨 摄

样本1

幸福村

10年前穷村姑娘的愿望

是嫁出去

建德市东北部的乾潭镇上有个叫幸福村的地方,60多年前这里改名叫“幸福”是寄托良好的心愿,如今的“幸福”村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

从村口开始,村委书记徐益民就一路介绍,村口要建一个幸福门;进村的那片草坪要打造成情人坡;紧挨着的是清波荡漾的水塘,雕栏环绕中,要打造的是幸福长廊;再往里面是民宿区、文化礼堂、幸福部落以及水库电影基地……

按照规划,这一切将在明年成型。

可如果让徐益民自己说,这些在10年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幸福村落后又贫穷,交通闭塞,即便到最近的集市上也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泥路,露天厕所随处可见,垃圾更是随处可见,村里姑娘最大的愿望就是嫁到条件好的外村。

2006年,徐益民和相邻村的“当家”一起到沙墩头村考察。沙墩头村是远近闻名的“干净村”,村民家的垃圾都扔到指定的地点,一个让徐益民好奇的细节是不少村民出门时手里提着塑料袋,“后来才发现,他们在外产生的垃圾都放进塑料袋里,然后再扔进垃圾桶。

这对徐益民触动很大,回村以后就发动全村进行垃圾清理、垃圾减量的准备。“第一个垃圾收集点就在这里。”徐益民指了指村委办公室外的地方说。

老百姓不太理解,几十年都习惯了随手丢垃圾、水塘倒痰盂,要大家都带着个塑料袋,定点扔垃圾,难度可想而知。”彼时,幸福村有了第一批保洁员,虽然只有两个人,但村民已经看到了村里整治环境的决心。

转过年的2008年,另一项工程也在幸福村启动——一条从幸福村通往乾潭镇的公路开始修建,村民们称之为“幸福路”。

外出闯荡的青年

准备回村办企业

垃圾定点投放了,村庄整洁了;污水截污纳管了,溪水又清澈了;街面上有人每天打扫,村民也自觉维护身边的环境。环境好了,还吸引来了两个电视剧摄制组,“《青蛇后传》就是在这拍的。”徐益民骄傲地说。

而沿着“幸福路”,家纺、化工、胶板、印刷等几家企业也先后入驻。

外来的企业带动了村民的兴奋,自发的生态农业也干得红红火火,梨园、葡萄园先后落地,一到夏天瓜果飘香。村民陈新洪此前投入了20多万元承包了100多亩地种了梨树。“以前只能开进5吨以下的车,幸福路建成后,方便太多了!”陈新洪说。

去年,幸福村人均收入达到19700元,连续6年站在全省水平线之上。

跟着美景一起来的,还有一块块的奖状,“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杭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建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更让徐益民高兴的是,不少在外闯荡的青年也打算回村办企业。

村民的腰包鼓了,“要求”也就更多了。村委办公室对面,是村里在2011年投资约90万元建设的老年活动中心,餐厅、图书馆、娱乐室一应俱全,室外还修建了3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和垂钓鱼塘,老人花上3元钱就可以吃上很好的一餐。晚饭后,妇女们聚在幸福公园跳舞唱歌,每到节日,村里的排舞队、民乐队、腰鼓队还会拉开架势舞上一会儿……用村民的话说,现在过的日子,是真的幸福。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丛杨 陆群安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