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47座庙堂变身文化场所 月月有戏看周周有活动
编者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怎样才能把文明的种子种进农民的心田?德清县探索把位于农民集中居住点的违法违规小庙小庵改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推动其向农民“精神家园”转型,走出了一条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diantou!#(浙江日报记者 秦军 刘慧 霍建虹) 吃过晚饭,德清县雷甸镇雷甸村村民诸珍珍快步走出家门,她要到村文化礼堂去排练合唱。走近礼堂,热闹气息扑面而来:广场上排舞队翩翩起舞;礼堂内看书、下棋、唱歌的村民其乐融融。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的很难想像,一年前还破破烂烂的庙堂现在竟成了村民流连忘返的文化活动场所。”34岁的诸珍珍感慨道。
雷甸村闹猛的文化活动背后,是德清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庙堂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针对农村信仰缺失引发的问题,德清结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排摸了58个违法违规小庙小庵进行拆除改造,乱建滥建小庙小庵之风被有效遏制。一年过去,已有47座庙堂被改建为农村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3000多人的雷甸村有7个庙堂,目前5个被拆除,1个被改建为文化礼堂。拆改中,村民们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起初,几乎没有一个老人同意拆改。但现在仅仅过了一年,他们就完全改变了想法。”村党总支书记沈卓涌乐呵呵地说。
改变缘自文化礼堂带来的深刻影响。
雷甸村先花费70余万元砌砖、粉刷、装修,让旧庙“脱胎换骨”,然后再搭建舞台,买来音响、灯光设备,让旧庙“华丽转身”为文化礼堂。
搭起台子,更需好戏。雷甸村组织村民成立了舞龙队、排舞队、器乐队、合唱队、篮球队,每个重要节日都要组织大型演出,而平时则上演自编自演的节目、送戏下乡的节目,以及“文化走亲”的互动节目,基本做到了月月有戏看、周周有活动。
结合古运河畔水乡农村的特点,雷甸村在13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综合体内建设了珍珠非遗文化馆、水乡生活馆、水乡风光展示区,并张榜公布全村文明家庭、道德标兵名单,以及为村里捐款、捐物的人员名单。
目前,德清通过小庙小庵改建的农村文化礼堂和文化场所已达12040平方米。雷甸镇新利村有五六千名外来务工者,旧庙被改造成文化礼堂后,900多平方米的场地成了外来务工者的文化乐园;在洛舍镇砂村村,旧庙被改建为“新四军纪念馆”;三合乡塘泾村的旧庙改为“防风·治风”主题文化馆;钟管镇北代舍村则建起了“鱼米之乡”文化馆。改建后的文化礼堂正成为村民“留存记忆、寻找乡愁、凝魂聚气”的新文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