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宗局三角度着手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30.01.2015  13:24

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是近几年来杭州市民宗局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是全面推进杭州市民族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需要“常抓常做、常做常有”的一项工作。杭州市民宗局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三进”的过程中,摒弃“以不变应万变”的路子,针对社区、学校、企业的不同特点,从三个不同角度入手,将“三进”工作有序推进。

一、进社区:以点带面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在某一社区内有着特定的较为一致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社区居民间及不同社区间易相互影响。针对社区的这般特点,在民族工作“进社区”中我局以“以点带面”为途径。

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延安新村社区历史悠久,社区内少数民族同胞相对较多,包含了满、蒙、回等4个民族。1996年该社区在杭州市民宗局指导下率先成立了杭州第一个社区少数民族俱乐部,确立了“寻根溯源、交流文化、联络感情、反映民意、提供服务”的宗旨。2005年,杭州市民宗局正式启动民族工作“三进”,延安新村社区成为首批试点单位,社区对少数民族俱乐部进行了重新改扩建,新建了由展厅、电子阅览室、休闲长廊、风情园等四部分组成的“社区少数民族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进一步得以彰显。以“社区少数民族馆”为依托,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发挥了民族馆团结、教育、服务的职能,受到了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延安新村社区这个“”的带动下,下城区东新街道新颜苑社区和上城区南星街道美政桥社区也先后加入到民族工作“进社区”的队伍中来。2012年全省首个集展示、联谊、服务、教育、宣传于一体的综合性少数民族活动中心在新颜苑社区成立;2013年美政桥社区成立了“七彩美政民族园”。2014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民族工作在社区中的影响力,我局在广泛总结延安新村、新颜苑、美政桥三个社区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社区与民族村结对帮扶共建”的模式,在主城区范围内挑选了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热心民族团结事业的19个社区与19个少数民族村结对帮扶共建,更大范围、更深入的在城市社区中做好了民族工作宣传,为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开拓了更大的可能性,将我市民族工作“进社区”带入一个全新时代。

二、进学校:循序渐进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社会活动。针对学校的这般特点,在民族工作“进学校”中我局以“循序渐进”为途径。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回族穆兴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普通公办小学,创办于民国三年,由回族凤凰寺董事会董事长张紫云将原办回文班改建而成。我局将民族工作“进学校”的起点设在此学校,确定了学校民族文化的教育理念即继承民族教育的办学传统、开展民族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实现学校的民族特色化发展。在推进过程中,首先从校园环境入手,学校主建筑的外立面门窗形状多以圆形、拱形和尖拱形呈现,并镶嵌具有汉族文化特性“龙凤”的雕塑和回族文化特性伊斯兰建筑的雕塑,充分体现“回汉一家”的喻义,并设计布置了民族文化长廊、民族文化陈列室;然后在学科课程中整合民族理解教育的内容;最后在校本课程中形成民族理解教育的体系。几年来,回族穆兴小学从硬件、软件、师资力量、校园活动等多个方面循序渐进结合民族教育,让学生们在课堂之余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彩。在民族工作“进回族穆兴小学”进入稳定期时,我局又将“进学校”的目光转向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德天实验小学,亦从校园环境、校本课程、校园活动等多个方面实现民族工作与校园生活的接轨。2014年,回族穆兴小学和德天实验小学又与我市两所民族村小学结成了对子。2015年我局借鉴前阶段民族工作“进学校”的经验,指导位于杭州市江干区的天成实验小学制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案,结合该校系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实际,“量身定制”了实施步骤。

民族工作“进学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坚持才有成效,相信在新的一年,杭州市的民族工作“进学校”也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三、进企业:做深做强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壮大,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中除了承担经济职能外也承担了相当部分的社会职能。针对企业的这般特点,在民族工作“进企业”中,杭州市民宗局以“做深做强”为途径。

浙宝电气集团(前身为杭州电器开关厂)创建于1993年5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额5亿元人民币,是国家经贸委《全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设备及生产企业推荐目录》的首批入围企业,是中国工业电器行业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目前该企业位列中国电气100强、中国机械500强。我局将此企业作为民族工作“进企业”的示范点,争取在企业内将民族工作“做深”,再结合企业本身的影响力,将民族工作“做强”。在我局的指导下,该企业内部对在职少数民族职工实行“两优惠、三优先、四特别”的优惠政策,2012年成立民族团结联谊会,2013年成立我市首个企业少数民族之家;在我局的指导下,该企业积极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开展联谊活动,加强少数民族职工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职工之间的联系,不断增进感情,加深友谊,促进了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解决了杭州市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在杭州市民宗局的指导下,该企业联谊会给杭州市少数民族困难户送去了温暖,并积极参与“送书籍、送健康、送文艺”进畲村活动。

虽然我市民族工作“进企业”的所选择的“”不多,但将这一个“”做深做强,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积极作用,既促进我市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又促进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的提升,也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诠释了民族工作“进企业”的真实内涵。

几年来,杭州市在推进民族工作“三进”的路上有的放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很大扩展空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杭州市民宗局将会继续总结经验、创意创新,在继续做好“三进”工作的同时研究制定“六进”的工作方案,为我市城市民族工作探索出一条适时、适度、适当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