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轩:在应对危机中化危为机 交出“两战”高分答卷

03.03.2020  20:10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这一重要讲话,以恢弘的历史视野向我们阐明了一个唯物辩证法的深刻道理: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遭遇曲折坎坷、风险困难。但险与夷、危与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只要敢于逆境奋进、善于化危为机,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险阻为夷途,从而在倒逼中掌握战略主动,获得新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防控重大疫情,既是对信心与意志的考验,更是对智慧与能力的检验。浙江省委提出,更大力度更加精准做到“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交出浙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分答卷。疫情造成的损失如何挽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不进则危的倒逼意识、因势而变的机遇意识、锐意革新的进取意识,将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精神力量淬火成钢、改革发展飞跃变迁的重大契机,在勇担责任、砥砺奋斗中努力交出“两战”高分答卷。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多次指出:“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虽然这次疫情影响了部分社会生产力,却也催生了新的生产力。疫情在对经济发展造成短期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新业态、新模式更加壮大。要抓住形势变化中的难得契机,坚定产业升级方向,跑出动力变革的加速度,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回归高质量发展的正常轨道。

下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

数字经济迎来加速发展的“风口”,必须抓紧巩固发展领跑优势。 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数字经济是一场新的经济革命。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市场处于巨大风险的不确定之中,却让数字经济迎来加速发展的“风口”。疫情应对中,我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发挥了经济筑底、防疫提效、治理增益等多重作用,增强了经济和社会的“免疫力”。“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要充分发挥我省拥有完整互联网产业链的优势,抢抓数字经济变革的时间窗口,大力发展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在线文旅、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等新业态,加大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支持力度,保持好领跑态势。数字经济在此次战“”中的韧性“补位”,彰显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产业定位。要深入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浙江经济加快装上智造的“大脑”、接上互联网的“云端”,让浙江人民在“对话框”“快捷键”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2月27日,淘宝直播为义乌商家举办“云开市”,吸引100万人在线上围观。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震宇 

科技创新尽显“第一引擎”硬实力,必须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在抗击疫情工作中,科研攻关发挥了“强心剂”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启示我们,谁占据了科技创新高地,谁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创新历来是浙江发展实现另道超车的“秘笈”。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唯有超常规投入才有超常规发展”,要强化创新强省工作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卡脖子”关键技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高效落实科技新政、人才新政,大力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科技攻关计划,加快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积极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等科技创新高地,勇当创新发展的弄潮儿。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意味着不是单一科目的考试,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考验。大考,最能考出真水平,也最能考出紧迫感。当前,既要围绕“实现疫情防得住发展搞得好”,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更要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短板弱项,运用倒逼思维,创新机制、完善举措,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更具特色、更富实效。

2月28日,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志愿者正在帮助市民申领健康码,并进行相关政策宣传。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陆志鹏 摄

抓住“精准”这一关键词,构建精密智控型重大疫情防控机制。 精准施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的总要求之一。靶向发力,举措才有“准头”;精准施策,才能抓住关键。要围绕省委提出的“如何更好发挥精密智控作用”的问题,强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意识,及时研判疫情新动向新特征,坚持防输入防集聚的策略,全面落实“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八大机制,努力实现疫情防控、百姓生活、企业生产、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多目标优化。当前,防控要求已从紧急性应对转变为常态化管理,要着眼长远,既优化工作手段,不断拓展“城市大脑”“健康码”等应用场景;又完善工作制度,全面加强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智能化疫情防控体系等的深入研究,提出体现针对性、精细化的创新举措,形成更多制度化成果。

抓住“科学”这一关键词,构建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问题起于毫末,祸患积于忽微。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社会治理,都必须树立风险防范的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当前,我省疫情态势持续向好,但反弹风险不可忽视。同时从历史规律看,大疫大灾往往带来社会失序,社会失序又会使抗疫抗灾雪上加霜。“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要高度重视“如何有效防范疫情可能引发的各类矛盾风险”的问题,坚持加强源头管控和风险链防控,完善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提高精确预测、精细预警、精准预防和科学处置水平。社会治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防范和化解风险决不能简单粗暴、办过头事,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稳妥处置。要用好用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优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等基层治理制度,发挥“最多跑一地”改革“春风化雨”的作用,切实把各类矛盾风险防范于早、化解于小,做到治之于未乱。

抓住“联动”这一关键词,构建联防联控治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全体系的过程、综合性的治理。当前我省已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病例,联防联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打好防重点地区输入、防境外输入和返工复工疫情防控的“下半场”战“”,最终锁定疫情防控胜局、实现长治长效,还需要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进治理联动。要紧紧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整合利用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统筹推进“双线作战”,合力推动疫情风险持续降下来、各行各业有序动起来。要围绕“如何加快补齐这次疫情所暴露出的突出短板”的问题,认真查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城市公共环境治理、重点卫生防疫物资储备、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死角,进行全面、彻底整治,守牢、控住、管好公共卫生要害处关键点,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危机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抓机遇,抓不住机遇,剩下的就只有挑战了。新冠肺炎疫情无疑给经济社会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态势。疫情压抑的有效需求,一定会迎来“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开放是浙江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握好疫情防控总体战的节奏,认真研究“如何主动加强与各方面的对接合作”的问题,以更大力度的开放对冲疫情影响,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好参与和服务国家战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疫情威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独善其身,必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疫情之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已不仅仅是经济合作,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浙江作为“一带”和“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枢纽,要研究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充分发挥浙商优势、通道优势、平台优势,努力在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在前列。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直接受益者,浙江要全省域、全方位接轨融入长三角,落实好长三角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机制,画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工笔画”,努力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大局作出更多贡献。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思想,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战略支撑作用。

强化合作共赢意识,更高质量推进开放型经济。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疫情告急,跨国界、跨省域、跨行业的信息沟通、服务支援、物资流通变得至关重要。这深刻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能安全度过危机、实现共同发展。要围绕实现开放型经济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目标,抓住抗击疫情的倒逼之势,切实解决我省开放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进一步巩固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加快确立优进优出的国际贸易格局、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国际投资格局,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迸发出更加强劲的活力。

强化人才第一资源意识,更优机制集聚人才和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疫情防控期间,人才和资源缺口成为了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全省各地纷纷想真招、出实招、用妙招,通过建立“云招聘”“云签约”“云开工”“云路演”机制、落实扶持政策与关心关爱举措、加强市场化激励等措施,吸引人才、资源,初步满足了用人单位疫情中的复工复产需求。“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进一步借势破题,突出人才强省、开放强省导向,充分发挥我省民营经济、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等优势,加强高校院所深度对接,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态度参与国内外人才、资源交流合作,让浙江成为全球有梦想的创业者、创新者、投资者的向往之地。

环境就是竞争力,服务就是生产力”。“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发展历来靠的不是自然资源禀赋,而是一流服务营造的良好环境。优质的服务是区域发展的硬支撑,越是遇到风险挑战的冲击,越能检验其价值和优势,也越能倒逼其优化机制、完善功能。要深入研究抗击疫情“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要求下全面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的问题,在打造最优发展环境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月26日下午,永康市颁发了金华首张通过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办理的营业执照。市民林海江领到了这张跨区域通办的营业执照。

加快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向各领域延伸。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尤其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中、贯通政务服务各方面、全过程。要坚持群众和企业期盼什么、呼吁什么、“吐槽”什么,就把什么列入改革范围,探索推出更多“疫期版”的“最多跑一次”。要强化数字赋能,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加快建设“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 ,切实把数字经济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要提高信用浙江建设水平,深入实施信用建设“531X”工程,推动全社会“说到做到”。深入实施社会治理“最多跑一地”改革,让群众更满意、更舒心。 

乘势打造“三服务”工作品牌。服务永无止境、常做常新。 三服务”是我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创新载体,是推进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的重要之策。当前,要把疫情防控、恢复产能与深化“三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聚焦恢复产能的支撑、保障问题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行业,在“持久、深入、精准、有效”上下大功夫,打好纾困帮扶政策组合拳,把服务送到企业最需处,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点。“企业、群众和基层的需求在哪里,‘三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是郑重承诺,也是不懈追求。要着眼“多一些绣花功夫、多一些细水长流”,加快完善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工作体系,真正以常态化、精准化、系统化、规范化、智能化实现真服务、深服务、大服务。 

不断深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越是大疫当前,越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好言一句三冬暖”。要发挥我省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基础作用,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统筹解决制约春耕生产的问题,做细经常性帮扶工作,确保疫情期间民生服务不断档。要重视从抗击疫情期间为民服务的难点盲点遗漏点中寻找突破口,立牢“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的标尺,不断健全为民办实事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以更高水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事。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成长于磨难者骨骼健壮,奋起于磨难者心恒志坚。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了我们发展的节奏,但无法阻滞我们奋进的步伐。“风雨压不垮,磨难中开花。”只要我们坚持勇立潮头,全力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一定能够迎来风雨散尽、花开似锦的美丽春天,一定能够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