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赋予非遗鲜活的生命力

13.11.2014  11:06

  在山清水秀的广西融水县元宝山地区,苗民自古就崇拜着一个叫“芒蒿”的神。传说他身穿草蓑、模样怪异,但能够驱除魔邪、带来吉祥。在近日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开幕式上,上百融水青年表演的芒蒿庆丰收场景首次在节庆上亮相,演员们身披芒草,头戴面具,手舞足蹈,在祈求好运的同时不忘与观众互动,点燃了开幕式的又一热潮。

  广西的非遗文化多姿多彩,近年来,广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遗工作高效开展,绽放出勃勃生机。

   建立四级非遗名录

  相传在很久以前,壮族人生活的地方没有阳光,每天被阴暗和寒冷笼罩。为了点燃太阳、照亮大地,一位孕妇踏上了去天边的路。路上,孕妇生下了孩子——勒。阿妈死后,勒继续走完了寻访天边太阳的路……这个流传于桂中的传说,体现了壮族人永不服输的精神。今年7月,在广西文化厅公示的《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壮族传说“妈勒访天边”赫然在列。

  “建立非遗名录能够更好地对项目起到挖掘、管理、利用的作用,是我们开展非遗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广西文化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克服专业人员缺乏、经费少等困难,认真摸清家底,积极稳妥地推进非遗项目的普查工作。不仅各级政府将非遗保护工作所需经费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由文化厅、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

  如今,广西已经建立起国家、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相应级别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推进工作。截至目前,广西已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扩展项目37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及扩展项目313个,地市级代表性项目及扩展项目730个,县级代表性项目及扩展项目5621个。

   让非遗活跃在田间和舞台

  广西融水县被誉为“芦笙斗马之乡”,从2000年开始,这里每年都举办芦笙斗马节,“祭芦笙”“芒蒿祈福”“斗马”等丰富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2014年芦笙斗马节期间,融水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增长36.1%,其中外地游客6万多人次。

  “对非遗项目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就是让它们‘活起来’。”融水县文体局局长周路记说,为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的自觉,除了举办芦笙斗马节,政府还鼓励14个村屯在春节期间开展系列坡会活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14个坡会活动点拍摄视频、图片资料。

  绚丽多姿的非遗项目不仅要在田间地头“活起来”,还要登上高雅的舞台。在不久前刚落幕的第五届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上,取材于正在公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广西民间传说“百鸟衣”的壮族歌舞剧《百鸟衣》精彩上演,为观众奉献了熔铸民族记忆及现代品格的文化盛宴。

  “丰富的民族文化给予广西舞台艺术工作者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认为,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正是广西舞台精品的魅力所在。音乐剧《过桥风吹》传递着“京族独弦琴”和“京族哈节”的浪漫气息;三江侗族歌舞剧《坐夜》把观众带到了侗族“行歌坐夜”的场景……越来越多的非遗节目成为舞台上长演不衰的精品。

   八桂非遗走出去

  10月中旬,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在广西展区,毛南族花竹帽传承人谭素娟灵巧的双手中,几根散乱的竹条迅速被梳理编织成了一顶精致的竹帽。观展的济南市民李丹丹在一旁不禁惊叹:“这手艺绝了,不可思议!

  刘三姐歌谣、壮族铜鼓习俗、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壮族马骨胡艺术、苗族古歌……在短短4天时间里,近30个广西非遗项目在山东泉城大放异彩,给前来观赏的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广西在非遗项目的对外宣传上越来越积极。”广西文化厅副厅长朱创伟说,“交流不仅是展示,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发现广西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中所存在的长处和不足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非遗工作的机制。”广西非遗项目以自信的姿态走进了深圳文博会、东盟文化展、东盟文化论坛等会场和展示平台,平日深藏山水之中的八桂非遗已经逐渐走出广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