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演绎杭州纪检人余延安“平凡的坚守”

19.08.2017  21:15

  “文艺作品里真正让我掉眼泪的,经常是新闻报告中的真人真事。《平凡的坚守》里都是细小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平凡小故事,但这些平凡事像珠子一样串起来,就觉得生动感人,平凡中往往才见真情。”对于广播剧《平凡的坚守》,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评价说。

  8月18日,“六集系列广播剧《平凡的坚守》剧本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该广播剧真实讲述杭州淳安奋战在纪检监察一线的优秀基层代表余延安的动人故事。通过余延安生前同事、家人及朋友的视角,选取主人公生活、工作中一些平凡而又有意义的小事,讲述余延安忠于本职工作、关心同事和朋友、热爱家人与生活的优秀品质。

  广播剧《平凡的坚守》,既是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文艺作品之一,也是“最美杭州人”系列文艺作品之一,被列入2016年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该剧的主创团队包括导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石俊,编剧杭州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一级编剧夏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教研室教师沈骁婧,策划淳安县纪委宣教室主任毛勇锋和淳安县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建才。

  四易其稿,演绎真实人物

  “我们创作的主要原则首先是选择凡人小事、以小见大;其次是大事不虚,每个事情都有根据;同时我们强调现场感、接地气。”从2016年11月到今年8月初,大半年的时间跨度,编剧夏强四易其稿,完成了《平凡的坚守》5万多字的广播剧本。

  省文艺评审专家组组长周冠均说,在他看过的不少戏里,这部广播剧剧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它写的是一个平凡而高尚的人,是一个执着坚守在纪检战线上的卫士,但编剧没有从高处切入,也没有从传奇进入,只是从平凡处着眼,这个是很有意思的。”周冠均说。

  “反腐题材剧《人民的名义》已经做得很好,近来又出现不少明清题材的反腐剧,我觉得倡导主旋律还是需要现实题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平凡的坚守》的题材价值就显示出来了。”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志毅评价说。

  1990年参加工作的余延安,历任淳安二轻工业总公司干部、县丝绸厂副厂长、县纪委信访室副主任科员、案件审理室副主任等职务。2016年1月16日因病去世,年仅49岁。

  在他短短49年的人生旅途中,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工作。深知纪检工作审理重要性的余延安,即使拖着病体也要仔细审理每一件案子。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即使是认识了20多年的老友也不包庇。看到昔日的同学面临生活困境,他不但从经济上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予同学生存下去的力量。辛勤工作的他,也不可避免地牺牲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对待年轻人,他总是尽可能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他用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纪检工作人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纪检工作的责任担当和对群众庄严承诺的坚守。

  “余延安人走了,但是精神没走。延安同志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担当、他的清廉,我们必须传承、发扬,而且要打造淳安的延安团队。”淳安县纪委副书记徐军飞是余延安曾经的同事,他认为广播剧剧本将余延安整个精神面貌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出来。

  感人故事,适合广播传播

  在这之前,杭州市文联和和省、市、县纪委以及宣传部门,根据余延安事迹,组织创作了长达20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平凡的坚守》,取得不错的成绩。

  谈起此次的艺术创作载体,夏强说,余延安的事迹要创作成为舞台剧有难度,因为都是细小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在舞台上不能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用广播剧的形式,轻言细语间,小细节的勾勒下,余延安的精神品貌能清晰完整地得以展现。

  去年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平凡的坚守》的作者陈博君也对广播剧形式予以肯定。“广播剧的形式选择得非常好,很合适这个题材。余延安事迹不容易形成舞台冲击力,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适合采用声音的冲击,娓娓道来的小故事更加深入人心。”陈博君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广播式微到如今车载广播兴起,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也随之在文艺创作中经历沉浮。“我们重新做好广播剧,也是非常巧妙的设计。”省文联副主席应雪林说。

  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节目审读评议中心主任编辑郭新宇说,广播是一种便捷、成本最低、覆盖面非常广的形式。将原本2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转化成5万多字的广播剧,其艺术形式正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据悉,该剧将于9月下旬录制完毕,预计在党的十九大前在省市县三级电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