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档案馆:勇立潮头 敢为人先

29.01.2015  16:35

      广东,古为百越之地,濒临南海,毗邻港澳,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前不久,记者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探寻最美档案馆的踪迹。

      在广州市东部的天河区龙口中路,一座呈“”字形的独特建筑巍然屹立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中,它独特的设计和厚重感,给平日喧闹、忙碌的城市带来了一丝宁静,别有一番风景。它就是广东省档案馆。

      广东省档案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大楼的造型与设计既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又融合了现代文化元素,先后获得全国档案馆建筑设计综合设计优秀奖,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优秀奖,广东省第十二次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和“詹天佑工程大奖”。记者来到广州的时候,恰逢2014年第十五号台风“海鸥”刚刚过去,雨和风一扫这里连日的闷热。雨后,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广东省档案馆”几个字格外醒目。大楼前面2200平方米的档案文化广场上,东西两个雕塑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东侧的“历史见证”,显示了档案的权威性,西侧的“档案之柱”,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广场上设有花坛、草地、坐椅,可供参观、游览。漫步其间,享受的是轻松惬意的休闲氛围、浓郁的档案文化气息。

建筑设计 体现节能环保、文化理念

      走进广东省档案馆,首先是1000多平方米的大厅,迎面是一幅大型花岗岩浮雕《岭南春秋》,反映的是岭南人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奋斗不息的历史画卷。大楼1层设目录检索室、阅览室和休息区,档案展厅在1至3层,4层设学术报告厅。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楼主体建筑全部按国家专业馆库有关建筑规范和标准建设,主楼具备抗8级地震和防雷、防潮等多项防御能力。档案库房面积约2万平方米,库房墙体创新性地采用复合墙体结构模式,其热工性能原理,使档案库房在关闭空调的状态下,温湿度在63个小时内仍能保持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既节能又环保。

      记者在一层大厅看到,为了节省资金和方便巡展,正在热展的“广东侨批图片展”的展架、展柜均采取可拆装、能循环使用的科学设计,阅览室的书桌设计有可立起的折叠书架;18层国际会议厅的天花板、门窗设计融合了“中国结”“档案结绳记事”等元素。这里的一门一廊、一草一木、一桌一凳都渗透着深厚的档案文化、建筑文化、岭南文化和人文关怀,体现了广东档案人创新进取的意识。2004年6月,这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节能环保、安保力量强、颇具文化特色的省级综合档案馆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此,档案从机关的深宅大院走了出来,百姓只需提供身份证即可在馆内办理档案资料、现行文件查阅申请,而最受益的当属周边的居民,不仅有了休闲娱乐的场地,还能免费参观展览和听讲座。

加大征集 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档案馆扎实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完善《广东省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将其作为省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发布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集群式”征集方式加大了海外档案征集力度,加强对馆藏民生档案整理编目工作的指导。馆藏档案中新增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广东省主要领导出席公务活动时形成的照片、视频档案,以及广东省政府公务礼品档案。通过打造文化名人档案工程,省档案馆征集到王为一、张棣昌、赖少其等名人档案资料,以及已故著名教育家陈序经的手稿;录制了名人及其他专题的口述历史档案;征集到部分民间档案、数字化照片副本等。目前,馆藏数量达115万多卷(册),实物档案4000多件,资料13万多册,照片档案109万多张。

      记者了解到,在广东省档案馆的积极努力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梅州侨批档案馆馆长魏金华自愿捐献了1000多件珍贵侨批档案,为此,广东省政府拨专款20万元奖励魏金华。2013年6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国学大师饶宗颐眼中的“海邦剩馥”,完成了从“尺素雅牍”到世界遗产的华丽转身,使广东率先成为全国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文献遗产的省份。

整合力量 开启岭南文化之窗

      广东省档案局馆长莫震对记者说:“为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近年来,我们创新思路,联合社会力量,充分挖掘馆藏档案资源,走合作办展、编研之路,努力打造岭南文化之窗,建设南粤兰台宝库,向百姓呈现原汁原味历史。

      自新馆开馆以来,广东省档案馆以重大事件、著名人物、节日庆典为契机,积极开展了61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这些展览内容真实,极具历史厚重感,直接引发了观众共鸣,在弘扬爱国主义、传承岭南文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省档案馆编研部黄瑞金对记者说:“对捐赠数量较多、艺术成就较高的名人,我们不但为其办展,还为其出版专题画册,以编研促展览、以展览促档案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2013年,由国家档案局、广东省政府和福建省政府主办,广东省档案局馆承办的“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工程”国际研讨会和“海邦剩馥——中国侨批档案展”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成为全国首个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档案展览;与广东电台联合推出《不能忘却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后广东档案解密》电台新闻栏目,与《新快报》携手推出《60瞬间:广州往事》国庆60周年纪念特刊;编印出版了《岭南风云——新中国成立前后广东档案秘闻》《广州往事》等书;与《南方日报》合作推出60期《百年辛亥 岭南镜像》专栏,策划13期专题报道《城市解放——新中国成立65周年系列特别报道》;与省文联多次合作举办《名人名家讲堂》。广东省档案馆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开拓创新 完善档案利用体系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档案馆于2002年就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查阅服务,2008年正式挂牌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文件不但在阅览大厅设有专门查阅区域,还在广东档案信息网提供全文检索查阅服务,同时将40多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在广东档案信息网公布,方便公众检索,并设立“志愿服务岗”,方便群众查档。2013年,开发了手机上网查阅系统,进一步方便了公众查阅。目前,已上架提供查阅利用的政府信息公开文件有2.3万多份。

      2013年6月,在“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广东省档案馆率先在全国推行免费查阅利用档案,并通过规范流程、简化手续,制定岗位职责等措施为公众提供便利。随后,通过在南方新闻网打造《广东档案在线》栏目、在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广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的《档案园地》专栏、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省档案局窗口等构成的立体式“网上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从网上办事、网上咨询等多角度、多途径为公众查阅利用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便利。

      记者离开广东省档案馆时,《岭南春秋》那幅图画不时浮现在记者的脑海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改革创新,这是广东档案人精神和美的所在。在如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他们正在努力为建设经济强省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