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银行理财收益终于“跌”稳了 收益进入“3时代”

01.01.2017  21:02

跨过今晚就到了2017年,回顾这一年的投资理财,你的口袋是否更加充盈了些呢?

有人说,2016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有些“逊色”。那是因为,如果要说出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大特征,那么对投资者而言就是“收益率的持续下降”,由年初的5%左右降到3%-4%,而且这种收益率的下行或将带入2017年。

不过,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也继续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中小商业银行产品的市场份额提升,理财产品形式也更加丰富,投资者可选品种持续增多。

银行理财收益持续下滑 规模增速现“拐点

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诞生以来,至今已经发展12年,但产品收益率长时间的持续下行在2016年表现得尤其突出。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4.28%,而9月份收益率到达了历史低点3.65%,差值达63个BP。受年末银行资金流动性收紧的影响,从第四季度开始,银行理财收益率有了较明显的回升。经过9月份的低点后,10月份平均收益迅速反弹至7月份水平,达到3.72%,年末平均收益约处于3.75%—3.9%左右。收益率由年初的5%左右降到3%—4%,甚至已经不及保险万能险等产品,这也导致市民以及机构对银行理财兴趣逐渐降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在2010-2015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金额的增速始终保持在40%以上,到了今年上半年,存续规模增速明显放缓,较2016年年初增加2.78万亿元,增幅为11.83%,若保持这一增速,全年增速为25.06%。

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增加 真正回归“代客理财”本质

一方面,2016年成为银行理财规模增速的拐点;另一方面,随着理财市场上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以及净值型产品的不断增加,助推银行理财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风险自负”的本质上来。

从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表现来看,包括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以及净值型一类的新兴产品,虽然在市场中的占比仍然较少,但其迅速增长的趋势仍然不容小觑。从数据上来看,截至2016年6月,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资金余额达9.67万亿元,市场占比高达36.80%,仅次于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短短2年时间规模有了接近4倍的扩张。

开放式理财能够迅速扩大,除了其具有高流动性且收益较高的特性外,中小型银行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激发了这块市场的活力,前置封闭期型、定活两便型、滚续型等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展所长。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型转化是解决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缓解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压力,降低负债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广受市场接受的途径。对中小银行而言,大力推行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既能拓展市场吸引对流动性需求更高的客户,也能缓解资产端收益持续向下带来的窘境。

2017年银行理财高收益资产难寻 但收益率下滑空间有限

事实上,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现大幅下滑,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一季度的5.17%下降到2016年三季度的3.73%,下降了1.43个百分点。投资者关心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走势,不少业内人士预测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依然会处于下行通道,但下行空间应该有限。

业内人士认为,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或使实体经济延续较低的融资需求,优质资产与金融机构之间仍然维持着僧多粥少的局面,资产荒将延续。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较为单一的投向选择在资产荒时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资产收益的下行,倒逼产品端收益率下滑,从而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融360分析师认为,今后货币政策将更加稳健、中性,进一步放宽流动性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常规理财产品的收益仍是探底状态,理财收益大幅上升和大幅下降的可能性都不大。

此外,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展将是银行理财未来的方向。业内人士认为,从2016年的走势来看,2017年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规模占比有望超越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起到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中间桥梁的作用。预计2017年在资产荒与资金荒的共同作用下,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增速将大幅放缓,净值型产品成为打破刚兑的新希望,据了解,目前较多中小银行均投入了较多资源对此类产品进行开发,预计2017年该类产品的市场争夺将极为激烈。

作者:记者 郭雀屏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