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年关综合征”应引起民俗反思

05.02.2016  11:41

          转载自刘义杰新浪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d51d80102w1r3.html

一名30多岁的长春男子,在参加同学聚会时,看到一名学习成绩一直没他好的同学,在亲戚的帮助下开了公司,当上了老板。而他却一直在给别人打工,受此刺激,他情绪低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1个月瘦了10多斤。(2月3日《新文化报》)
就在看到这个新闻前,一位朋友在微信中向我诉苦,说讨厌过年过节,更讨厌回家,需要花很多前不说,还要到各家串门,参加各种不喜欢的聚餐。而新闻中这位男子也是因为参加了同学会受到了刺激,从而情绪低落、瘦了10多斤。“年关综合征”似乎成为了真真切切的社会痛感。
年关综合征”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患有“年关焦虑症”的多数是职场里的中年人或青年人,心理学家将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我期待特别高的人,因对自己一年的工作成绩不满而苦恼;第二就是那些平时交往的人多,因节前应酬、“人情债”缠身而烦躁;第三类是对春节长假期间走亲访友担心身心劳累,或者担心婆媳关系等家庭矛盾的。“年关综合征”看起来是心理问题,实际上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民俗问题。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过年回家,46.8%的受访者表示心里很纠结。42.6%的受访者担心事业没起色,回家没面子。如此大的比例已经证明了这不是一个心理调节就能了事的。因为就算人们心理无比强大,能够看开一切,但休假的意义仍然没有体现,让疲惫的上班族能在春节之际休息一下、放松一下并不应该成为奢谈。
长时间以来,春节被赋予了团聚的意义,人们在年关之下,更多的是承担义务。当假期都成为了履职,那么,这样的年关或者春节,在多年之后恐怕会越来越式微,在未来年轻人弃之如敝履也十分可能。因此,为了当下和将来,我们的年关民俗应该改一改了。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发出相应的倡议,引领春节的新时尚。比如一些地区,还遵循着磕头习俗,一个四五十岁的人回家过年,还得给辈分高的磕头,这对于很多人是一个负担,这样的旧俗就需要破除。再比如,过节送礼走亲戚,这对年轻人来说压力绝不小,一个人七大姑八大姨的,走一圈往往几个月工资就没了,修改这样的习俗,无法强制,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呼吁。其次,那就是父母这辈老人们也应该多一些体谅和理解,观念也该与之俱进,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串门,不愿意安排相亲,那么,父母也有责任帮他们推脱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场合。时代在进步,没必要为了面子绑架自己的孩子。
其实,近些年来,社会舆论对春节涵义的解读和引领更多地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甚至说年轻人的对立面,更多向年轻人说教责任和义务。忽略了在民俗意义上的引导,尤其是对老人年、老习俗的引导。春节要传承,不是走向式微,需要社会各方面做更多的功课。 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