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的等待 浙大与贵州结下不解“情缘”

29.11.2014  12:03

  小客人们在机场合影

   #!diantou!#(今日早报通讯员 童鲁虹 高岚 记者 陆海峰) 昨天下午,一架重庆飞往杭州的南航班机降落在萧山机场。客机上有10个特殊的小客人,他们都是贵州湄潭县的高中生,受浙江大学邀请,第一次来到杭州。

  为了这一天,大家等待了75年。为什么这样说?

  故事得从1939年2月说起,当年的浙大因为战争原因西迁至贵州湄潭县,从此浙大和这个县城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迁,浙大与贵州结缘

  70年前,只要写上“中国湄潭”4个字,国外的科研刊物便会准确无误地寄到时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浙江大学图书室;70年后,前辈们散落在这座小城的故事,成为浙江大学新的精神家园,无数人回到这里,获得了隔代的养分……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的硝烟逼近杭州,浙江大学不得不举校西迁。这次西迁途经赣、湘、粤、桂4个省份,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省遵义市。

  由于遵义办学条件有限,理学院、农学院以及师范学院的理学部又迁往75公里外的湄潭县城。

  “差不多是在1939年末、1940年初的那个冬天,浙大的部分学院终于落脚在了湄潭这个黔北小城。”浙大支教团成员之一崔晋说。崔晋今年刚从浙大高分子专业毕业,本想继续深造,后参加了浙大组织的支教团,通过一年选拔,顺利成为第8批前往贵州湄潭县支教的浙大学生。

  7年时间,让浙大与湄潭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为止,浙大北路、可桢路、浙大广场、浙大小学……都让湄潭县人如数家珍。

  当年,湄潭是个穷乡僻壤,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能读个小学就很不容易,什么大学,别说想,连听都没听过。浙江大学的到来,不亚于一场地震。

  湄潭人保守,男子得用帕子包头,姑娘们压根儿不可能在河里游泳。但游泳是浙大体育课的必修项目。当男女生们在湄江练习游泳时,当地的老百姓惊呆了,有的还向县政府告状“有伤风化”。不过,看多了,也就慢慢接受了。

  1945年浙大购地几十亩,修建了贵州省第一个拥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并举行了西迁后的第一次全校运动会,在湄潭乃至贵州都引起轰动。

  “后来浙大又回到了西子湖畔,但是我们一直牵挂着他们。从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的支教团就点对点与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结成对子,今年,我和其他三名同学也接过了师兄的接力棒,继续在学校进行支教工作。”崔晋说。

   75年后,湄潭中学生成为浙大第一批贵州小客人

  昨天下午3:20左右,记者在萧山机场见到了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的10个孩子,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带队的老师。

  牟蕾蕾,贵州湄潭县人,今年16岁,目前就读于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一名高一学生。

  关于杭州,他只是在自己爷爷的口中听到过:西湖很美,西湖边的苏小小墓有很凄美的爱情故事……

  “爷爷当年是开茶馆的,不少浙大的教授和学生都会来喝茶,到了茶馆就会天南地北地侃,其中不乏对于杭州的描述和赞美。”牟蕾蕾说,“爷爷深受感染,但是因为杭州太远,一直没来过。”

  蕾蕾告诉记者,杭州对于她,可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次来,想亲眼看看西湖,也亲眼看看那所影响我们县几十年的大学。”

  说起这次的活动,南航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也是一次偶然机会,南航浙江团总支的工作人员与浙大团委的工作人员凑在一起,说起了这个事情。

  “当时觉得非常有意义,就积极促成了这个事情,我们提供免费往返机票,然后让浙江大学提供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南航的工作人员说,“但是从策划到最后成功,也经历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崔晋介绍,这次行程,主要是让这10名品学兼优的湄潭高一学生,前往浙江大学进行为期五天的参访,体验浓浓的大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