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到第十年的浙江非遗展不是一般的热闹

21.09.2018  18:31

  一年一度,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又来了。

  往年去逛过的人都知道,每年,非遗博览会都是和杭州文博会一起开幕的,都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场馆贴隔壁,这边厢逛完去那边厢逛,没个大半天工夫还看不过来。

  而9月19日,开幕头一天,上午10点都不到,从一楼上二楼展区参观的扶梯口就开始排队了。如果恰逢周末,那还可以理解,可明明是周三,这么多人都不用上班的吗?

  面对满头问号的记者,几位女士笑嘻嘻地晃了晃挂在脖子上的“参展证”:“我们是隔壁文博会的参展商,听说这里有好吃的就过来了……

  记者一抬头,发现自己所在的正是“舌尖非遗美食区”:遂昌糖画、桥墩月饼、安昌扯白糖、三都麻糍稞、广进祥高梁肉、南宋胡记中式糕点……敢情是好吃的太多,把隔壁参展商都馋得引过来了。

  非遗老字号门前排长队

  第十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约1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被划分为“意匠生辉:中国-中东欧“16+1”传统工艺馆”“工艺振兴,传统手艺新风貌”“乡村振兴,浙江非遗传承发展金华案例馆”“眼中非遗——纪录片影像展”“天工巧作——浙江非遗馆捐赠作品精品展”“美好生活——传统工艺与生活方式主题馆”“非遗扶贫,西部非遗淘淘乐”“手上非遗,看剪纸绝活秀神州”以及“舌尖非遗,品尝美食话中秋”等多个不同的展区。

  来自中东欧16个国家,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共200多个项目、300多个传承人,会在5天中,向每一位参观者展示老底子的技艺有多美妙。

  开幕当天现场,最火爆的非遗美食就要数永康肉麦饼了。三位传承人大姐现场演示擀皮、包馅、烤饼,烤出来的饼只卖10元一个。不过,第一炉刚出炉就供不应求,买一个饼至少要等上5分钟。

  这不是大街上常见的小吃么?一位津津有味埋头啃饼的参观者跟记者说,“这里的更正宗啊,你也买个尝尝,真的挺好吃的。

  肉麦饼的隔壁是金华转轮岩风肉,传承人陈道响面前,凑满了黑压压的人头。陈师傅用电饭锅煮了两块风肉,切出来让大家品尝,但凡尝过的都想买。

  “不卖不卖,这只是请大家品尝的,想买的可以扫码加我微信。网店?我不开网店,非遗的东西,产量有限,但一定是好东西。”陈师傅一边说,一边打开展会统一分发的工作餐,也不吃菜,就着自家的风肉吃下了一碗白饭,看得大家眼馋得要死。

  带着温州市级非遗项目广进祥高粱肉而来的传承人戴克槐,也见识到了参观者的购买力。百余盒真空包装的产品,还不到下午1点,就几乎卖空,最后只留了点用作展示、品尝的样品。

  戴克槐告诉记者,他们的工艺还是依照传统古法,但改进了包装。以前就是整块生肉油纸一包,买回家蒸一下才能吃。为了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和网购市场,如今把制作好的生肉切成小片,真空包装后再高温加热灭菌,变成开袋即食的小零食。“我们有直营的天猫店,这里卖光了,网上买也是一样的。”戴克槐笑道。

  这正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非遗项目,在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是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年非遗展走出自己的路

  这是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举行的第十个年头,浙江非遗所展示出来的活力,一年更甚一年。所以,除了吃吃吃,现场其它值得一看的也不少——

  你可以带上VR眼镜,沉浸在外国导演的视野下,来看看身边的非遗是什么样子的;

  在“传统工艺与生活方式主题馆”,你可以穿越到四十年前,来体会一下父母小时候的生活;

  在“天工巧作——浙江非遗馆捐赠作品精品展”上,提前目睹未来会陈列在浙江非遗馆里的,来自浙江国遗大师们的精品力作;

  或者去“西部非遗淘淘乐”里,淘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饰品。

  调动浙江非遗活力的首要因素是青年力量,青年力量融入非遗的方式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成为传承者,在本届展会中的“薪火传承”版块,有代表性传承人与弟子作品的联袂展出,既能看到传统技法的一脉相承,又能看到年轻人的新思维;

  另一种则是成为改革者,通过对传统技艺的设计转化,让老物件重归人们的生活。比如在中国美院的同学设计下,东阳土布、金东木版画以及义乌红糖三个非遗项目,变成了洋气的环保袋、木版的“萌神”和时尚的休闲零食,惹得一波又一波人想买买买。

  在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孔明锁制作技艺的展位前,总有几个年轻人一站就是几十分钟,努力拆装“64卦孔明锁”,传承人诸葛文仓承诺,只要拆装成功,就能把孔明锁拿走。这是最老底子的玩法,但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很能吸引人。

  非遗博览会十年,浙江非遗渐渐探索出了“以展养会”的路子:通过展会推出若干以各地为单元的展览板块,通过展览工作的开展,促进协会发展,形成多方联动,逐渐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