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村老伯写了70年的日记成了丽水市档案馆的珍藏

20.07.2016  20:21
最近,丽水市档案局新增了一件令人的藏品。这是一套25万字的日记,作者是已经去世20年的庆元县官塘乡横坑村老人叶宗伟。他从15岁到85岁,老人足足写了70年,一直写到去世前一天。老人的日记“记录了乡村农民的生活遗存,展现了浙南小山村近百年的民俗画卷”。而如此详实地记录农村生活的日记是档案馆难得的藏品。

15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去世前一天

叶宗伟老人出生于1911年,年少时在景宁念过高小。“他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字写得好、水平高,在村里德高望重。”叶宗伟唯一的孙子、49岁的横坑村村主任叶华爱说。15岁时,叶宗伟高小毕业。老师给他的毕业评语是“胸襟豁达,学识宏渊”,正是这个评语,让叶宗伟开始记日记。“他觉得老师在鞭策他。”叶华爱回忆说,爷爷希望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胸襟豁达、学识宏渊的人,所以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记录。叶宗伟老人把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了70年,直到1996年去世。老人走的前一天还在写日记,“写完日记后睡觉,第二天早晨,已经叫不醒了。

日记内容包罗万象记录了很多珍贵的民风民俗

70年里,叶宗伟老人在私塾教过书,开过小店,当过兵,去福建办过香菇行。平时,他还经常帮村民写信、写对联、主持修家谱。丰富的人生经历,全都浓缩在了日记里。老人把这些日记装在一个木箱里,取名“包罗古今”,书箱上签着叶宗伟的笔名——“蔚然”。就像老人自己起的名字一样,他的日记包罗万象。其中最难得的,是对当地婚丧嫁娶、民俗民风的记录。

比如互相交换兰帖民国15年(1926年),叶宗伟16岁时,在景宁毛垟小学读了高小后毕业了,毕业时学生们彼此相互交换兰帖,结拜兄弟。叶宗伟在回忆录中记录:许多同学平时较为亲密团结,且分别后又难以会晤,欲联友谊,以期后会有期。故此纷纷征求意见,结成兄弟,互相交换兰帖,以悉彼此家世之系。于是有些同学请求陈老师代拟兰帖序言。序云:“盖择交当慎阙始。此管鲍知己,廉蔺同心,当时传为盛事,至今播为美谈,古道长存,前型可仰也。恭维叶宗伟先生足下胸襟豁达,学识宏渊。共学一堂,知交三载,同声同气益友于他山,相应相求,恒观摩于尔室。知音既遇,赋流水以伤逝,同调示庚,他日乘车戴笠,誓不相忘,谨通谱名肱陈履历于左。” 这样一来,学校里掀起了换帖之风,大家写起了兰帖,先将老师的序言抄录,再写自己姓名表字和家庭成员及世系表,将高曾祖父母一并列入,皮封红纸,正面写“相交勿忘”。你写一本给我,我写一本给你。

比如当地独有的迎仙节,老人在日记里写道:“村里迎仙节非常热闹,每年择大暑后去官塘洋尾五谷仙宫扛来五谷仙,即神农帝,还有两个金童,共一乘轿。又一个香炉用一乘轿扛,另外还有两块牌,为衙门官出衙署的牌,刻着“肃静”、“回避”、“神农圣帝”等金字牌。村里每家起码一个人要到官塘去接佛,敲着五音响乐,扛着长番彩旗,放着三眼铳,双响炮,热闹非凡……”同“等郎媳”结婚。民国16年(1927),我已虚龄17岁,陈德香她已二十四岁,双言家长都觉得要给我们同房成亲了。所以先叫她到娘家去玩,也做些针线活,将来给子女穿戴。然后拣日子将将她接回了家与我结婚。择取了八月一个吉日,我爸叫大衍哥兄弟和另外几个人备了一小轿把她抬回来,她娘家也备了一条土布被,一只木箱,给我家抬来,她身上衣服首饰俱全,打扮成新人抬到家中,家中很随便,没有准备什么,所以自己都不知不觉的办喜事。当晚我俩就算成亲了,父母也放下心,了却的心愿。

丽水档案局将日记收藏整理完毕后集结出版。

根据粗略统计,叶宗伟老人的日记有25万字之多,厚厚的几十大本。但因为年数久了,纸张发黄发脆,有些还被虫蛀。今年6月,丽水市档案局来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叶华爱就向吴利明副局长推荐了爷爷的宝贝。丽水市档案局收藏这些日记,目前已完成了日记的数字化加工工作,“里面有许多浙南地区失传的风俗,是非常珍贵的资料。”吴利明说。如今,叶宗伟老人的日记连同那个木箱,一并珍藏在丽水市档案局里。目前,对老人日记的整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等整理完毕,他们还会将其中的精华结集出版。(丽水市档案局毛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