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电影创作生产简析

14.04.2016  16:22

    2015年,浙江电影产量达60部,同比增长57.9%,其中故事片50部,占全国的7.3%,市场份额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立项备案影片190部,同比增长18.8%,其中故事片174部、动画片12部、纪录片4部。2015年浙江电影创作生产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数量急剧上升

  “十二五”期间,浙江电影年产量基本稳定在30部以上水平,2015年迅速突破至60部,同比增长57.9%。市场方面,院线公映或已定档的影片28部(含2014年生产2015年公映的),票房过亿的影片达10部,创历史新高。从作品的地区分布看,金华23部,杭州20部,宁波6部,嘉兴4部,温州、绍兴各3部,舟山1部。数量上的贡献度主要来自金华和杭州,其中永康10部,占总数的六分之一;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12部,同比增33%;杭州20部(西湖区为主),同比增25%。结合2015年影片备案地分布观察,浙江电影创作生产日益向影视基地集聚,这与基地的政策扶持紧密相关。预计未来几年,电影创作生产的核心区域仍在杭州市尤其是西湖区,并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宁波、横店、海宁、永康为重点,其余各地分散发展但覆盖更广的创作生产格局。

  类型日益丰富

  2015年的浙产电影市场是喜剧、合家欢及爱情类型片的天下,尤其是合家欢影片市场表现异常亮眼。《奔跑吧兄弟》作为饱受争议的电影纪录片,最终赢得4.29亿的票房。这既归功于综艺节目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基础,同时市场上合家欢类型影片的匮乏也是重要原因,暑期档《捉妖记》《大圣归来》的热卖即是较好的证明。预计未来几年,合家欢影片仍具备充分的市场想象空间。相对而言,爱情片数量较喜剧片更多,全年产量17部,占故事片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小时代4:灵魂尽头》以4.57亿的票房成绩居首,《前任2:备胎反击战》《怦然星动》票房过亿,其余均在5千万元或以下,市场整体表现相对弱势。

  2015年,浙江影片的类型进一步拓展,成熟度更高,呈现出探索性、差异化、多层次的创作生产格局,涌现出一大批创作有诚意、市场有表现的作品,如《大圣归来》《烈日灼心》《我是路人甲》《老炮儿》《少年班》《纽约纽约》等等。这些影片多为5000万以内制作,有着较清晰的类型定位和诉求,影片完成度较高,其总量约占浙产故事片的五分之一。

  艺术电影和动画电影、戏曲电影亦是浙江电影创作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方阵。《路边野餐》《摇晃的光阴》《梦幻列车》《一缕麻》等艺术影片和戏曲片努力尝试商业路线,在市场中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值得鼓励。动画电影方面,出现了《大圣归来》这样具有标杆意义的影片。其他影片如《咕噜咕噜美人鱼》《天眼传奇》《小猪班纳大电影之梦想大“帽”险》等,尽管市场票房并不理想,但随着IP开发程度的成熟和制作水平的提升,后作或有更佳表现。

  投资更趋多元

  浙江电影产量仅占全国的7.3%,但产业竞争力有厚积薄发之势。如蓝色星空影业(代表作《捉妖记》《烈日灼心》)、横店影视制作公司(代表作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等浙江本土影视企业作为上述影片的出品方,2015年的业绩无疑是亮眼的。而国内外电影市场中,浙商参投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其中包括《美人鱼》的联合出品方杭州和润影视公司。

  随着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一批新的公司相继介入浙江电影行业,这其中有本土的投行大佬,也不乏来浙江安营扎寨的外来企业。有三类企业值得关注:一是省内的影视文化投资类公司,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人脉以后,从参投方转为第一出品方,如嘉视年华、金岩文化、和文影视、阳光创意等公司,陆续发布了新片公告,从备案立项申报资金看投资不小。二是以独立电影人为核心,有着丰富的制作经验和团队的公司来浙发展。如工夫影业,其处女作《少年班》虽饱受争议,但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东阳向上影业公司有较丰富的IP资源、项目储备和开发经验。三是电视剧占主营业务的公司开始介入电影项目,如欢瑞世纪投拍了处女作《怦然星动》,选择了较为典型的有班底、有话题、不易走偏的青春爱情片,取得1.6亿的票房成绩;同样是电视剧制作公司,东阳花儿、东阳盟将威、浙江冠亚等公司各有多个电影项目储备,部分已处于拍摄制作或筹备启动阶段,即将在2016年的光影舞台上崭露头角。

  繁华背后须防隐忧

  纵观年度浙江电影市场,资本的拉锯和较量较往年更激烈,投资回报率可谓冰火两重天。《奔跑吧兄弟》(蓝色星空影业)、《小时代4:灵魂尽头》(华策影视)、《老炮儿》(华谊兄弟)、《大圣归来》(横店影视制作公司),均为市场的大赢家,博得高票房回报率。但同为华谊兄弟的影片,《三城记》《命中注定》均遭遇票房滑铁卢,新丽传媒的《道士下山》也远远未及市场预期,电影市场的风险可见一斑。为此,我们在看到更多机会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补强浙江电影创作的“短板”,在以下几方面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暗藏风险,未来更应重视内容的回归。随着国内外影片供应量不断增多、类型不断成熟和受众观影素质不断提升,市场给观众的选择余地更大,对影片的艺术质量追求将更高,对“烂片”的“宽容度”则会越来越低。尽管2015年浙产电影佳作不断,但粗制滥造的也不少,影片质量始终是内在隐患。当投资人在为影片票房市场的飚升而窃喜时,更应该戒骄戒躁,静下心来,在培育、孵化好项目上付出更多的心血。

  二是生产“繁荣”之下的创作基础还不稳固,人才短板问题亟需提上议事日程。2015年浙江电影市场涌现了一股新生力量,立项备案影片中,80后编剧占到了40%。《路边野餐》《少年班》《既然青春留不住》《摇晃的光阴》等一批新生代编剧、导演富有诚意的作品令人春风扑面。影片创作生产总的趋势向好,但也有“跨界者”盲目投资,还有部分业内“老”人一直在原地踏步不前,电影市场的创作基础还相对脆弱。庞大的市场体量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而这恰恰是浙江很多电影制作公司的短板。

  三是资本逐利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业界浮躁心态,行业的发展亟需青年影人的坚守。2015年,电影的投资价值比电影本身更引起社会的关注,炙手可热的IP资源争夺实质是资本对利润的角逐。全年生产的60部影片,涉及大小投资方100多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跨界资本,他们在助推电影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制作人的浮躁心态,部分人只看到电影工业化的一面,却忽视了艺术规律。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环境中,浙江电影业要实现良性发展,更加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更加需要电影人特别是青年电影人坚守职业理想,专注于创作,并最终在时代的更替式发展中突显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