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杭州考古新发现揭开历史真相

22.01.2015  11:19

    洪起畏夫妇合葬墓

    挖掘初期的钱氏捍海塘

    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露真容 南宋官墓揭亡国之战内幕

    一抔黄土掩风流。

    昨天上午,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了“发现杭州2014——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新闻见面会,拱墅区八卦墩良渚至汉六朝遗址、上城区江城路五代海塘遗址、临安市西文山南宋洪起畏夫妇墓和建德市梅城明清严州府城南城墙,各个考古新发现一一亮相。

    尽管今年的杭州考古新发现中并没有出现大量的奇珍异宝,但是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疑问却通过这些实打实的遗物古迹,告诉了我们答案。

    传说中的“钱王射潮”到底是真是假?弃城而逃的南宋遗臣洪起畏如何看待南宋灭亡?半山的史前文化到底可以追溯多远?折损了梁山十二条好汉,宋江占下的严州府究竟有怎样的城门布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A

    钱氏捍海塘,用上柴草和竹编

    2014年春末夏初,杭州上城区江城路上,原江城文化宫的重建勘探工程突然喊停。“当时有勘测人员在地下八米左右处发现了石块。”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郎旭峰回忆道。

    这个位置不得不让人敏感。1983年,在距离这里以北的1公里处,现在的江城立交桥附近,曾挖掘出一段钱氏捍海塘遗迹。“在那个区域出现石块,是值得重视的。”果不其然,经过将近半年的挖掘,终于又一段钱氏捍海塘重见天日。

    “它的出现让钱氏捍海塘的样子清晰起来。”郎旭峰说。

    传说中,公元910年的8月18日,吴越王钱镠为了抵抗钱塘江汹涌的大潮,以万支箭雨杀退潮神。可史料记载,捍海塘的修建是采用“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的方法。如今,通过对这段10米不到的海塘解刨,证实了这一建坝方案的真实性。

    “这段海塘呈南北走向,横截面为梯形,并不是传统的直立式。并且首次发现了柴草和竹编加固海塘的做法。”郎旭峰说。

    这段海塘大石块打底,上面层层覆土夯筑。覆土多用较好的防水效果的金刚泥,再一层土一层柴草叠压堆积。海塘的迎水面使用了框架结构。传统的榫卯和绳索捆绑联接起竹子和木头,完成整体构架。为了防止土质流动,阶梯间是密致的竹篱坝做隔挡;坝坑里的土和石块是放置在竹笼竹筐上再填满的。

    “这次我们还意外收获了13只草鞋。”郎旭峰笑着说,“这草鞋估计是当时修筑海塘的粗汉子留下的。

    草鞋的编织手法和现在差不离,大小在40到41码之间,“还找到了200多件生活用的瓷器,估计是工人留下的,顺道还发现了猪骨头、鸡骨头和谷物。看来,当时的工人伙食也不太差。

    “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并保存的最早海塘实物,对研究唐五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海塘修筑技术具有重要价值。”郎旭峰说,“尽管南宋后这段海塘废弃了,可是它的建成奠定了杭州在五代乃至南宋临安城时期的城市格局,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通讯员 李蜀蕾 实习生 汪心醉 见习记者 金洁珺 记者 钱祎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