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03.2015  13:35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杭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定位新要求,深入实施“杭改十条”,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强统筹、治环境、惠民生、促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4.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5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67.9亿元,分别增长1.8%、8.1%和8.5%。人均生产总值103757元,增长7.7%。按国家公布的2014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689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42.6∶54.3调整为2014年的3.0∶41.9∶55.1。

      (二)民营经济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503.05亿元,占全市的59.8%。民营商贸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3228.62亿元,占全市的74.0%;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983.54亿元,占全市的46.9%;民营经济实现财政收入788.68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1.1%。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7.6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9%,个体工商户34.53万户,增长5.3%,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分别为222.96万人和72.01万人,增长19.4%和8.9%。

      (三)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9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7.32亿元,增长8.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61.18亿元,增长12.3%,其中用于民生支出712.58亿元,增长13.3%,占财政总支出的74.1%,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住房保障、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等民生项目支出分别增长21.0%、15.3%和13.3%。行政经费有效控制。全市各类会议、活动分别减少16.0%和35.5%,“三公”经费下降37.1%。

      (四)市场价格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涨幅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升二降”格局(见下表)。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 =100

 

2014

2013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0

102.5

1.食品

102.9

104.2

2.烟酒及用品

99.9

99.5

3.衣着

101.7

101.3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2.7

103.3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4

101.1

6.交通和通信

99.4

99.5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8

103.9

8.居住

102.7

102.1

 

      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7%。

      (五)劳动就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82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3.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4%。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 人口

      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8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7.79万人,占比由上年末的74.9%提高至75.1%;人口出生率为1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人口715.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4.27万人,占比由上年末的55.7%提高为56.5%;人口出生率为12.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4‰。

      (二) 人民生活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7元,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2元,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55元,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7%和8.9%。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92元,增长6.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16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816元,分别增长4.9%和11.2%。年末,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5.1平方米,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5.4辆、空调201.5台、家用电脑110.6台、淋浴热水器93.7台;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67.9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4.3辆、空调135.9台、家用电脑67.3台、洗衣机82.7台、电冰箱99.5台。

      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6767.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

      (三) 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663.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3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40.21万人,增加17.93万人;参加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331.83、406.65、309.2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净增15.47、11.83、17.22万人。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07%和98.94%。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开工36534套,竣工36756套,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主城区推出经济适用住房2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2865套,全市新增廉租房货币补贴家庭569户。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588元调整为660元,各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提高。

      (四)社会福利

      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站2570家、老年食堂1092家,建设农村公益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140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308所,比上年增加27所,床位56131张、收养人员24061人,分别增长15.4%和0.1%。被列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938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2512人。开展第十四次“春风行动”,共募集社会帮扶资金4880万元。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05.53亿元,增长18%。地铁建设力度加大,2号线东南段开通运营,4号线首通段建成。城市快速路初步成网,彩虹快速路滨江段、秋石三期高架主线、东湖路—德胜路立交建成通车;萧山机场高速公路改建、文一路地下通道、环城北路地下通道、紫之隧道等重大工程加速推进。大江东、下沙、之江等新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奥体博览城国际博览中心项目主体结构通过验收,主体钢结构安装完成。

      (二)公用事业

      全年杭州电网建设投入40.13亿元。新开工110千伏及以上输电工程24项,容量315万千伏安,线路361.52公里。全市用电量640.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3%,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3.86亿千瓦时,下降6.3%。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350万立方米。新辟公交线路13条,优化公交线路32条。新增公交专用道40.3公里、公交车400辆。新建停车泊位53283个,累计建成运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3538个,投入公共自行车8.11万辆。全年地铁客运量达到1.45亿人次,增长57.1%。公交分担率有新提高。

      (三)环境保护

      通过省级生态市验收,累计建成118个国家级、131个省级生态乡镇(街道)。顺利推进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和“三江两岸”工程馆建设。市区完成截污纳管项目172个,新增截污量3.02万吨/日。消灭垃圾河71条,整治黑臭河193条。推进重点污染行业整治,关停淘汰重污染高耗能企业298家,整治提升企业425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9.5万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3.96%,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80.9%,下降2.1个百分点。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8天,优良率62.5%,PM2.5年平均浓度为64.6μg/m3,下降7.7%。至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4%。垃圾分类小区占比由上年94.3%提高为97.2%。全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6.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9%。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

      (四)安全生产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2656起、死亡692人、受伤2678人,分别比上年下降4.3%、11.3%、4.8%。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由上年的0.094人降至0.077人。

      四、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58亿元,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71.01亿元、林业增加值34.49亿元、渔业增加值28.24亿元,分别增长4.7%、1.1%和2.6%。牧业增加值40.62亿元,下降8.4%。新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9个,市级“菜篮子”基地49个,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276个。全年粮食总产量62.54万吨,增长3.3%;水果产量87.65万吨,增长7.7%;水产品产量20.98万吨,下降5.9%;肉类产量29.85万吨,下降11.4%。

      五、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生产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426.42亿元,增长8.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805.25亿元,增长8.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13.12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21.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6.63亿元,分别增长13.0%、9.3%和10.5%。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27.9%提高到31.2%。

      (二)工业效益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62.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利税1490.68亿元,增长9.5%,其中利润876.28亿元,增长10.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61%。

      (三)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全市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476家,完成施工产值3971.39亿元,增长5.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580.71万平方米,增长0.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514.18万平方米,下降1.0%。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一)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5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9.07亿元,增长127.0%;第二产业投资915.25亿元,增长0.3%,其中工业投资913.4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投资4018.38亿元,增长20.2%。

      (二)房地产业

      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30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房屋施工面积10504.80万平方米,增长12.6%;竣工面积1501.64万平方米,增长28.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21.13万平方米,下降1.6%,其中住宅销售950.73万平方米,下降1.9%。

      七、国内贸易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8.73亿元,比上年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其中商品零售额3451.15亿元,增长9.1%,餐饮收入387.58亿元,增长5.5%;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37.21亿元,增长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1.52亿元,增长14.2%。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2088.45亿元,增长37.0%,全市居民网络消费额899.55亿元,增长38.5%。成功争取国务院同意创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五金、电科类增长41.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9.4%,家具类增长34.8%,中西药品类增长16.5%,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4.6%,日用品类增长11.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0%,金银珠宝类增长1.4%,通讯器材类增长1.0%,汽车类下降5.6%。

      八、对外经济

      (一)对外贸易

      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9.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进口总额188.32亿美元,下降7.2%;出口总额491.66亿美元,增长9.8%(不含省属出口427.68亿美元,增长11.3%)。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193.5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87亿美元,分别增长13.6%和19.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412.93亿美元,增长13.5%;加工贸易出口71.71亿美元,增长0.2%。出口市场中,对美国、欧盟市场分别增长11.1%和12.7%,对日本出口下降2.6%;新兴及周边市场中,东盟、印度和韩国分别增长24.0%、18.7%和10.3%。

      (二)对外合作

      至2014年末,全市累计设立各类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095个,其中非贸易企业362个。全年境外合同投资10.86亿美元,其中非贸易性投资8.92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0.42亿美元,增长30.3%。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41.00亿美元,增长15.0%。

      ( 三)利用外资

      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408项,实到外资63.35亿美元,增长20.1%。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8个,总投资109.39亿美元,占新批外商项目总投资的82.3%。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2个,至2014年末,共有10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179个项目。

      (四)浙商回归

      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2187个,到位资金105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520.06亿元。

      (五)开发区建设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年实际到资28.64亿美元,占全市的45.2%,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317.18亿元,增长8.3%;实现利税1092.05亿元,增长11.7%。

      九、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一)交通运输

      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2.93亿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铁路货运311.78万吨,下降15.0%,公路货运23202万吨,增长10.3%,航空货运23.85万吨,增长10.9%;旅客运输量2.41亿人次,增长8.8%,其中铁路客运4689万人次,增长26.1%,公路客运17431万人次,增长4.3%,民航客运1334万人次,增长16.0%。至年末,萧山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222条,其中国际航线28条,港澳台航线8条。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6024.4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81.68千米。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达269.6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79.94万辆,比上年末分别增长6.0%和7.2%。

      (二)邮电通讯

      全市邮政企业和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实现业务收入1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67.5%。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8.46亿件,增长80.5%。主城区建成并投入运营889个便民“E邮站”。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70.08亿元,增长0.7%。市区85%家庭宽带用户升级为光宽带。全年共建成4G宏站3949个,基本实现市区、景区、高速、高铁、县市城区、发达乡镇全覆盖。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311.14万户,下降7.5%,移动电话用户为1561.71万户,增长7.0%;宽带用户为278.78万户,下降2.6%。

      (三)旅游业

杭州航空口岸正式获批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      中旅游外汇收入23.18亿美元,增长7.3%。接待入境旅游者326.13万人次,增长3.2%;接待国内游客10606.43万人次,增长12.7%。至年末,全市各类旅行社达658家,增长4.1%;星级宾馆达到199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2家,四星级酒店46家;A级景区50个,其中5A级景点3个,4A级景点32个。

      十、金融、证券和保险

      (一)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达到374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49家,分别比上年末增长9.4%和63.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450.51亿元,增长10.3%;贷款余额21316.83亿元,增长10.2%,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428.86亿元,增长14.9%。

      (二)资本市场

      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募集资金1684.69亿元。其中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募集资金217.6亿美元。至年末,全市上市公司累计109家,实现上市融资2752.59亿元。

      (三)保险

      全市保费收入3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1.09亿元,增长11.2%,人身险保费收入179.32亿元,增长17.7%。支付各类保险赔款119.03亿元,增长16.3%,其中财产险83.23亿元,增长6.9%,人身险35.80亿元,增长46.0%。

      十一、教育和科技

      (一)教育

      全市共有小学421所,在校学生50.27万人;初中241所,在校学生21.39万人;普通高中72所,在校学生11.05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7%,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为99.7%。优质学前教育覆盖面由上年的74.5%提升到76.7%;优质高中教育覆盖面为85.6%,提高1.2个百分点。普通高等院校38所,在校学生47.47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4.80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0.6%和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59.1%提高到59.8%。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接纳在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25.23万人。

    (二)科技

      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148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55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13.1%。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51家,累计达2209家。年内新增11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132个。年末已有省级企业研究院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63家。技术市场共吸纳科技成果5412项,实现交易额75.43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69家、其中国家级21家,孵化总面积226.78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8133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全市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一)文化

    全市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1个、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图书馆藏书1700万册,800余万市民卡用户免费开通图书借阅功能。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建成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427个,图书流通点2166个,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237万平方米。实施农村数字电影“2131”工程,共放映2.75万场,观影人数为520万人。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双世遗”城市。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项,累计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4项,入选数量和总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二)卫生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98个,其中医院218个,比上年末分别增加59个和10个。拥有床位5.5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5.08万张,分别增长7.2%和8.9%。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5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2万人,注册护士3.47万人,分别增长9.3%、7.7%和12.0%。农村卫生服务继续改善。全市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上年的2.49‰、3.47‰下降为2.01‰、2.76‰,每十万孕产妇死亡率为4.18人,下降0.37人。

      (三)体育

      杭州运动员在亚运会、青奥会等重大体育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新建并启用体育健身中心2个、体育健身广场8个、体育健身公园15个。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全面开放。举办全民健身走、横渡钱塘江活动、健康进社区等活动。扎实推进体育强市创建。创建省级强乡(镇)1个、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14个、特色乡镇4个、先进街道2个。成功取得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的承办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困难与挑战: 一是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及存在结构性矛盾; 二是 经济增长动力不强,传统消费热点增势趋缓,房地产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进出口不容乐观; 三是 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产成品库存被动增加态势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四是 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 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13年生产总值数据为经济普查后修订数;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