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 杭州人居发生了哪些改变

31.05.2018  17:54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杭州人均居住面积从10.1m2增加到36.4m2

钱江新城(资料图片)

据说,人的一生几乎有3/4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历来是头等大事。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中,房改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人口多、住宅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23号文件,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包括:停止福利住房分配、提租补贴促售公房、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开展住房抵押贷款、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减免过高交易税费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极大激发了大家购买商品房、改善居住条件的积极性,也由此开启了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

杭州也是如此。那么20年来,杭州人居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从10.1m2到36.4m2

20年来杭州人均居住面积大飞跃

在福利分房年代,由政府出资建造然后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干部、知识分子、工人以及其他城市居民居住的公房,是城市里最基本的住宅模式。

杭州人冯先生是70后,他说:“从记事那时候起,我家就住在朝晖新村。”这是一套不到70m2的房子,三室一厅,一家5口人挤在一起,折算下来,当时人均面积不到13m2。虽然不算很拥挤,“但因为家里有3个兄弟姐妹,小时候我们经常为了谁单独住一个房间闹得不可开交。”冯先生回忆说,这样的居住条件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冯先生工作了。单位里分房,他分到了城东一套房子,50多m2的两室一厅。“这套房子无论外观和内部结构,其实都跟我家朝晖新村的房子差不多。虽然自己有了一套房子还是很开心的,但那时候杭州已经出现不少由开发商开发的现代化商品房小区,外立面漂亮,采光好,让我很是羡慕,我曾经想过:我什么时候能住到这样的房子里?

2006年,工作多年手头有了积蓄,结婚也提上了日程,冯先生决定买一套大一点的商品房改善居住环境。适逢杭州滨江大开发,冯先生看中了大盘彩虹城,出手买了一套144m2的三室两厅房子。“虽然刚买房子的前几年还贷压力有点大,但是居住体验感真的比老公房要好多了,大客厅、落地窗,小区配套也丰富,运动场所多,总之觉得很值。

后来,冯先生还有过几次买房卖房的折腾经历,卖了房改房,买过学区房,买过排屋。无一例外,居住条件是越换越好了。

冯先生的经历,是住房制度改革20年的一个缩影。

房改所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居民住房条件的稳步改善。在房改刚启动的1999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0.1m2;而到了2017年年末,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36.4m2,这意味着,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平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09.2m2。

房改同时也让居民的房产价值得到了提升。许多老职工当年享受房改补贴价,仅用数万元买下的原租住公房,现在已升值到上百万元甚至数百万元。

但住房价格的上涨也让不少人感叹买不起房子,对此,一套完整的保障用房制度也随之逐步建立起来,经济适用房(2001年杭州市经济适用房正式公开摇号销售,在2007年达到高峰,推出经济适用住10072套,总面积86.98万m2)、廉租住房(杭州市廉租住房制度建立于2001年,当年推出廉租住房48户,2009年~2011年为高峰时期,最多时曾达到一年廉租房3188户)、公共租赁房(杭州2009年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当年受理户数97户,此后逐年增加),让低收入家庭也实现居住梦。

  • 1
  • 2
  • 下一页
  • 全文阅读
  •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徐叔竞        编辑:高婷婷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