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了快20年时间 研究手掌大的风筝

11.10.2015  17:29

沈晓程:心灵手巧也可以形容 一个快50岁的男人

前去拜访沈晓程的那一天,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整个7天假期,杭州有4天都泡在雨水里。下午时分,好不容易雨止住了,他拿出刚刚做好的一只风筝,想在家门口放飞给我们看。可那是刚刚下过雨的茅家埠啊,几幢民屋周围包裹着成片的竹林、茶山,空气里随时都可以掐出水来。沈晓程的小风筝是丝绸面儿的,刚乘着微风上去了,马上又吃了湿气掉下来。他不放弃,说:“前面有个坡,我们到那儿去,我从下往上跑,看行不行。”紧接着,这个快50岁的大男人飞快冲到坡下,两手牵着风筝线,转头就跑了起来。

就在沈晓程与坡道斗争几个来回的当下,隔壁邻居刚好走出家门,见到此番情景,大笑着用杭州话说道:“同伢儿一样。老伢儿!”沈晓程听了,哈哈笑了几声,继续懊恼起天气的不好。这只原本可以飞得比桂花树还高的“曙凤蝶”,现在只能安静地躺在老沈的手心,横着放,正好一只手掌大小。这是老沈的独家绝活:袋儿风筝——因为刚好可以把一整只风筝揣进口袋里,由此得名。

沈晓程与袋儿风筝的结缘,颇有种武侠小说里毛头小子偶遇世外高人的味道。在沈晓程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经过武林广场,碰见了正在放这种微型风筝的陈隆焜老先生。老先生当时放的,也是一只蝴蝶形状的风筝,因为小,所以飞起来几乎跟真的蝴蝶一模一样。

当时正读初中的沈晓程,对航模很感兴趣,经常瞒着母亲偷偷摸摸拿攒下来的零花钱去买零件。“那个时候的航模,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就是几块零件组装好,手一扔,看它能飞多远飞多高而已。”不停地试、不停地飞,虽然彼时高深的理论还没有在小男生的脑袋里成形,但是他默默地,已经开始对于飞在天空里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在看到陈老先生的袋儿风筝的时候,我真的惊呆了,一方面是觉得小风筝飞起来怎么这么可爱,另一方面也在心里存了一个疑问:这么小的风筝,是怎么乘着大风飞起来的?

在风筝界有一句经验之谈:大风筝乘大风,小风筝乘小风。这大约与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到的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类似,只有“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才能抵御疾风;而小风筝的骨架细,一旦双翅的平衡没有把握好,极容易在风大时打旋跌落。当然这些个道理,十三四岁的沈晓程并没有想得那么多。遇上陈老先生的那个下午的记忆,之后也便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而逐渐褪去了。沈晓程继续当他的学生,后来去大专学了机械,毕业后在汽车厂工作。直到1996年,30岁的沈晓程再度在西湖边碰到了当年放小风筝的陈老先生。

1996年的夏天,伴随着足球“中荷大战”的第一声哨响开始了。那是6月的某一天,为了看足球赛熬了一个通宵的沈晓程,打算干脆趁着清晨去西湖边跑跑步。没想到就这么遇上了陈隆焜。那时的陈老先生已经80多岁,沈晓程也早已不是毛头小子,而是30岁的而立青年。“我第一眼就认出了他。”沈晓程说,十多年后,老先生放的还是口袋大小的风筝,只不过这次从蝴蝶变成了蜻蜓。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陈淑芝 图 朱丹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