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2015年文化工作亮点纷呈

18.12.2015  12:20

  亮点一:多点的文化阵地

  通过提升公共文化内涵,夯实基础设施等手段,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15年相继打造城市书房文化新地标及中心城区“文化驿站”两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增强城市文化气息。创成1个省级文化强镇、1个图书馆分馆、4个图书流通点,11个省级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全区8个街(镇)文化中心和27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列入市级标准化“五有十化”建设试点,目前进入验收阶段。开通微平台、筹建局门户网站,组织编印包含博物馆、文化遗产、名人故居、剧场、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鹿城”地图,以进一步匹配群众文化需求,真正做到文化活动有的放矢。

  亮点二:多种的文化品牌

  2015年以来,鹿城区创建了一系列广受市民欢迎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新居民文化乐园”采用宽口径、高密度互补方式,根据双屿片区新居民群体集中特点,着重打造鞋都文化广场公益文化品牌——“魅力广场,与梦同行”系列文艺演出,以图书阅读、“小候鸟”夏令营、送戏下乡、电影放映为内容,以草根选拔、团队竞争、作品编创等形式,全方位推动新居民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相融合,形成新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特色文化格局。截止到11月底,已举办文化活动123场次,吸引群众10万多人次。“鹿城市民文化节”则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一场场视听盛宴,更搭建了一个满足基层群众文化诉求,实现基层百姓文化梦想的舞台。鼓励基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基层文艺骨干、文艺志愿者和普通百姓的参与,开展团队展演、社区文艺活动演出等70余场次,观众10万多人次。

  亮点三:多元的社会化运作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和社会化供给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与文化活动组织,采用引进社会团队参与管理和向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的两种模式,分别在蒲鞋市街道和五马街道开展试点,并在各街道、社区全面铺开,有效解决了设施资源闲置问题,有力补充了基层文化管理力量,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实现了艺术团队与群众的共赢。该项目先后获得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入围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同时,积极推进民办文化发展,通过冠名、捐助、合作开办等多种方式吸纳社会资金,积极引导国企、民企等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五年来分别与康奈、叶同仁、市名城集团合作举办开展“康奈好声音”、华盖词场、南塘“印象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并通过社会招标的形式,委托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农村应急广播体系维护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激发了文化活力,提升了服务效能,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从外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亮点四:多彩的文艺精品

  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以时事热点、群众身边事为题材,以传承地方曲艺、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为立足点,精选主题立意,雕琢题材内容,开展“中国梦与温州实践”主题文艺创作,搭建宣传平台,培育骨干队伍,积极组织参加省市文化赛事活动,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繁荣。2015年,已完成44件文艺作品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7个,市级8个。其中男童合唱《乡村孩子看大戏》《夜莺》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六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一等奖,原创舞蹈作品《让我多玩会儿》获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的最高奖项——“小荷之星”(金奖)。

  亮点五:多措的市场监管

  进一步创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模式,将“双千双百”工程作为量化考核目标,积极探索“三级三分”管理模式,依托“六城联创”及各项文化市场专项行动,加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全面巩固创建成果,充分发挥娱乐、印刷、网吧、演出四大行业协会及文化部门微信平台、LED平台、QQ平台、短信平台 “四大载体”的宣传优势进行广泛宣传,统一制作工作人员“红马甲”、语音播报、禁烟袖标、文件资料盒,从经营管理环境入手,通过市场自身调节机制,优胜劣汰,积极引导文化场所转型升级,使文化经营场所软、硬件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文化市场出现繁荣与规范并举的良好局面。2015年,共受理办结各类审批、核验、换证件687件,提前办结率在95%以上。共检查文化经营场所2164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438人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行为62起,销毁各类非法出版物13118册。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