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持续15年打造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品牌成效显著
日前,第七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活动在西湖区体育馆举行, 严州虾灯等10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节目走上舞台,充分展示民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是杭州市重点打造的民间艺术展示平台,始于199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其初衷是将民间舞蹈通过艺术加工、改编,以广场舞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2005年以来,杭州市民间艺术逐渐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也随之步入更加科学、专业、规范的轨道。15年来,“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推出了大量民间艺术作品,参与各级演出活动600余场次;培育了民间文艺演出队伍80余支、群众演员2600余人;带动和影响全市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队伍6500余支;参与演出和观看演出的群众累计达60万人次。15年“风雅颂”品牌战略的实施,在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高素质群众文化专业骨干的培养以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抓住特色、树立品牌。深入挖掘全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培育杭州民间艺术品牌节目,是历届“风雅颂”不变的初衷。“风雅颂”坚持杭州特色,以数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资源基础,为节目创作题材、素材,不断推陈出新。第四届“风雅颂”演出中的《龙井茶香》、淳安《小竹马》、《钱江潮鼓》、《东吴战马》等节目,分别来自于杭州国家级名录项目“西湖龙井茶采摘制作技艺”、省级名录项目“淳安竹马”、“东吴战马”、“钱江观潮”等;第五届“风雅颂”演出中的《吴山香客》、《小小花篮,西溪情》、《江干杭罗灯》、《剪》、《跳仙鹤》等节目,分别来自于世界遗产项目“蚕桑丝织技艺”(子项杭罗织造技艺)、省级名录项目“西湖香市”、“西溪小花篮”、“跳仙鹤”等。这些节目来源于民间、取材于民间,个个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二是建立机制、优化环境。致力于处理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民间艺术的合理利用与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关系。对“风雅颂”民间艺术节目的挖掘、创作,前期准备充分,在创作上坚持既把握住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和民俗民风,又要大胆创新,使之既保留传统的民间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演出节目大多要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准备,编导们长时间的素材累积、深入挖掘题材,精心编排,举办题材讨论会、作品加工会,同时注重拓展思路,与民间艺术家开展合作,在集聚社会各方面力量资源方面,收获不菲。将“风雅颂”活动纳入公共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并探索建立活动运作长效机制,使其品牌具有延续效益和延伸效应。
三是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创新出绝招,创新求发展,是提升活动品位与档次的关键。首先是节目创新。每届“风雅颂”展示,各区、县(市)必须有1个原创且未获得过市级以上奖项的节目参演。如第七届“风雅颂”艺术展示中的《鼓动山哈》,整场舞蹈没有背景音乐,只有演员用鼓和棍、凳这些民间乐器、农具敲打的鼓点节奏,身着艳丽畲族服饰的演员们载歌载舞,以最原始、最朴素又不失现代感的方式展现了莪山畲族文化特色。其次是机制创新。“风雅颂”的运作,改变以往市级群文活动由市里大包大揽的做法,采取节目承包、集中分散,最后以奖代拨的方式来运作,极大地激发了各区县(市)参与“风雅颂”活动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效果。(杭州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