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海归回国潮 2017年很多人的第一站是杭州

09.02.2017  20:34

  如果说,北上广承载了很多梦想,那么美国的华尔街和硅谷,就是全球范围内无数年轻人的一个事业终极理想地。

  然而,现在有那么一群人,不安于“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硅谷、华尔街生活,开始重新调整人生的方向。对他们而言,可以实现人生新高度的地方,不是硅谷,也不在华尔街或者伦敦金融中心,而是在中国的杭州。

  工作机会不比美国少

  美国工作两年的高才女生想回杭州工作

  老家在浙江绍兴的吴小姐,家境优越,父亲是知名中医。三年前,她从美国名校加州大学洛杉分校商科毕业,顺利进入一家美国大公司工作,两年后跳槽到了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在很多亲朋好友看来,人生履历和外形几近完美的她,是典型的“女神”和“别人家的女儿”。

  今年春节回国时,吴小姐特地委托杭州一家猎头公司的猎头,帮忙物色杭州的新工作。她说,虽然目前的工作挺理想,但毕竟家人都在浙江,且个人的婚姻大事一直是家人最操心的地方,可“现在身边能相处的中国人并不多,选择余地不大”。

  这些倒还是其次,最终让吴小姐起了来杭州工作念头的原因是:与经济相对不是很景气的美国相比,杭州的工作机会并不少。

  无独有偶,杭州的小伙子孙先生也做出了类似选择。2010年开始,他在美国求学,分别拿到了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金融学本科,以及美国杜兰大学的金融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之后,他顺利进入一家美国大银行,且在当地的社会资源和关系都还不错。

  不过,在事业看起来蒸蒸日上的节点,他决然跳上了回杭州的飞机。去年7月,他给杭州猎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郎越时投了一份简历。“这位候选人主要看好杭州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郎越时说。

  辞掉每天早晨10点上班的安稳工作

  美国数据专家扎根杭州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14年的“老海龟”,这两年才被蚂蚁金服挖到杭州的资深数据专家丁国祥,他的个人经历完全可以编成段子:不想卖保险的地理博士,不是一个好数据挖掘专家。

  十几年前于美国毕业后,丁国祥进入全美排名三四位的先锋保险公司。这家公司最有名的项目,是从人们的驾驶行为中,收集开车时间、速度等具体信息,确立定价模型。他进入公司时,驾驶行为系统开始研发第二套算法。

  不过,研发一开始就遇到了当头一棒。在一代算法研究时,美国人出于隐私忧虑不愿安装GPS,可用来实验的数据量并不大。但到二代算法研发时,人们已越来越习惯用GPS,设备价格便宜,这导致能够收集到的信息飞速增加。问题就来了:一辆车,每天开1000秒,每1秒就形成一个数据点……几十万辆车开起来,数据量很快就突破10亿条。但是,要完成统计方面的模拟,100万辆车的数据都是不够的,至少要四五千万辆车的数据来建模——按这个数据生产速度,原来的仓库根本没法存储,“爆仓”了。

  那时,大数据概念离这群工程师还很远。研发团队卡在存储问题上,只能去找供应商,对方说,可以花150万美元升级系统,但升级之后能支撑几天,不好说。

  最后,丁国祥决定自己动手,搭了一个小工作栈,按天切分数据,运行得不错。“那再多搭几台机器就好了呀”——为推进这个朴素的想法,工作小组继续掘进,他们打算多买几台机器试试。接下来,为几台机器的费用,工程师们跟公司IT谈判了三四个月,最后公司同意,花8万元买8台机器。

  大数据工作的基础,就在这简陋而有效的办法中,从无到有地建了起来。8台机器到位后,把原来Oracle(甲骨文股份有限公司)要花150万元解决的积存数据量,在4天内全部处理完。它不仅成功支持了二代算法的研究,之后又一直运行了好多年。丁国祥说,现在那些数据,价值早已不菲。

  不久之后,丁国祥扭身去了别的保险公司。从气象、卫星、土壤、飓风、层高等数据分析房屋风险,再从社区、街区、街道到居民的教育水平,搭建整套的房屋险定价模型;从定价模型到价格优化、客户弹性分析,客户生命周期……                                                                                                                         记者 沈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