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特点

13.02.2015  20:37

      甘肃省政府日前发布了2014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全省150个科技项目获得科技奖、1人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个企业获得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这次科技奖励与上年度相比,获奖项目数量相当,但是项目评审更严格,企业所占的份量更重,获奖项目更加“有用”。
        一、评审更加严格
    在2014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获奖的150个项目中,甘肃省自然科学奖共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甘肃省技术发明奖共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共137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69项。这次授奖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2014年修订版)发布后首次进行的省级科技奖励。
    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栋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获得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其中,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是本省首次设置的奖项。
    和往年相比,2014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更加严格。在2014年对报奖项目的形式审查中,严格审查了政府部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资格,必须确认其直接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可作为省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推荐。严格审查项目的实施年限,确保项目在省内实施三年以上。严肃查处重复报奖、一项多报、一人多报的行为。
    随后,聘请了6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对通过形式审查的312个项目(人)进行了评审。最后,由43位专家共同投票决定评审结果。其中,新设立的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竞争空前激烈,最后因为没有达到规定票数而空缺。
    评审结果出来后,向社会公示了一个月。其间,收到3份异议申请。1份异议申请经过认真核实后,进行了处理。另外2份异议申请为非实质性异议,不进入异议程序,不予受理。其间,还收到对拟授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两个项目的匿名举报信。有关机构对两封举报信中涉及的项目材料的原始档案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审查,同时进行了实地调查、核实,最后查明两封匿名举报信所涉及问题与事实不符。
        二、企业地位突出
        和往年相比,2014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更加突出了企业的地位。
    首次设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和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以奖励在技术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进入终评的两个企业和两名企业家全部来自省政府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首批确定的骨干企业。
    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评审时,大幅度增加了来自企业一线的评委。所有工业类项目评审组和终评会的评委中,来自企业界的评委人数均超过一半。
    企业的获奖比例大幅度提高。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主要参与完成的项目占78.4%,较好体现了全省企业的创新效果。8项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全部由企业主要参与,其中6项由企业牵头完成。企业在科学技术奖励中的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大幅提升。
    民营企业获奖成果质量大幅度提高。其中民营企业嘉峪关索通预焙阳极有限公司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技在全省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三、项目注重实用
        和以往相比,2014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进一步强化了授奖项目对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要求,获奖项目在实际中更加“有用”。
    甘肃省科技功臣奖注重对甘肃经济的创造性贡献。甘肃省技术发明奖明确了授奖成果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本省实施,实施周期从原来一年增加到三年以上。所有开发类项目均经过3年以上成熟应用。
    获奖项目均与全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自然科学成果向应用基础研究倾斜,许多获奖成果能为政府决策和本省支柱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科学支撑。同时多个项目都是由近年省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产生的科研成果,彰显了政府科研投入的导向作用。
    获奖成果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自然科学奖“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提出了特殊润湿工程涂层设计的一般原则,实现了一步喷涂法制备超疏涂层,为超疏水工程材料迈向工业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将对全省工程材料产业实现转型跨越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获奖成果经济效益显著。本年度获奖项目均经过3年以上实践检验,部分成果研究周期超过20年,市场检验周期超过10年,获奖项目近三年共新增利润288亿元。
    部分获奖成果还体现了甘肃独特优势。“藏药独一味新药创制与推广应用”“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加固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项目突出体现了全省科技与特色产业、文化结合的趋势。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