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迹30年宫廷饽饽"缸炉"重现 系嫔妃坐月子必备点心
游人选购“兔爷”
大年初四的小雨,挡不住市民们逛庙会的热情。昨天,厂甸庙会琉璃厂文市区与陶然亭民俗区游人不断。有400多年历史的厂甸庙会,以老北京文化与韵味闻名。厂甸庙会将老胡同叫卖、抖空竹、天桥杂技等非遗项目,与兔爷、烙画、皮影等老北京玩意儿和“缸炉”等老字号荟萃一堂。
游客在红火的春节灯会中,先到火神庙前“踩岁”求得岁岁平安的好运气,再到古文化街猜谜语、看字画,学画一笔猴,写出一年顺。
昨日下午,厂甸庙会指挥部表示,厂甸庙会陶然亭公园民俗区的开放时间为大年初一到初五。前三天入园每天平均有8万人次,昨日预估人数为5万人次。最后一天可能形成人流高峰,请前来的游客乘公共交通前往,尽早入园。
胡同里的吆喝唤起老北京记忆
走进琉璃厂东街的厂甸庙会文市区,立即被一片有腔有调的叫卖声吸引。
“卖——白布头!它赛过头场雪,它好似馒头面儿,你买回去做成衣服,你洗它不掉色儿,搓它不皱边,再尖的剪刀也剪不穿……”
穿着大花袄、挽着小竹筐,走街串巷叫卖的“生意人”为游客们表演老北京的吆喝声。台下游客们也很活跃,靠儿时记忆给舞台上的演员们出节目。
“来一段磨剪子抢菜刀”、“来一段卖糖人”、“臭豆腐”……在表演队伍里,年龄最长的已过80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跟着北京吆喝非遗传人学艺。这一声声吆喝,唤起了在场很多“老北京”的记忆,游客们边听边讨论,“对,我小时候确实听过这个!”
琉璃厂是厂甸庙会的旧址,现为厂甸庙会的文市区。近几年,厂甸庙会在2公里外的陶然亭公园开设民俗区。昨天上午,一拨游客在和平门地铁站附近找老北京人打听厂甸庙会。
“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老北京人刘大爷为游客指路,介绍厂甸庙会的历史。
据了解,今年厂甸庙会主办方对摊商采取了史上最严格的筛选措施,摊位数量从去年的170个左右压缩至80多个,除了风车、兔爷、面人等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绝迹的老字号产品今年也首次亮相。
绝迹30年的宫廷饽饽重现京城
从北门进入陶然亭公园,来到第一个非遗展区。皮影、糖画、毛猴、空竹……这些老北京玩意儿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卖葫芦烙画的大姐继承了祖传的烙画手艺,用火烧烙铁把图案烙在葫芦上。为参加这次庙会,她提前一个月开始手工制作,做了几百个葫芦烙画和手把件。昨天,印有猴子图案的葫芦全都卖完了。
“游客多的时候没有拿起来比较的,看上哪个直接就买走了。”
北京老字号是今年厂甸庙会的一个亮点,在北京市场上消失30年的宫廷点心“缸炉”也在陶然亭公园亮相了。
“缸炉”起源于京师著名的饽饽铺聚庆斋,已有上百年历史,但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今年厂甸庙会,主办方特意把北京老字号“聚庆斋”请到现场,受到老北京市民的热捧。
聚庆斋第十八代传人马换荣,在现场展示了著名的“九尊缸炉”。九块儿“饽饽”连在一起,摸起来硬邦邦的,但是入口即化,非常柔软。
马换荣介绍,1808年聚庆斋最开始做这种点心时,是用火炉烧缸烘烤而成的,因此起名叫“缸炉”。这种点心混合了碎果仁和红糖,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后来还传进了宫廷,成了宫里嫔妃坐月子的必备点心。
■ 讲述
厂甸三宝:空竹风车糖葫芦
在厂甸庙会,随处可见游客拿着大串的冰糖葫芦。据介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厂甸庙会最为著名的三件宝是空竹、风车和糖葫芦。
年过六旬的刘大爷从小生活在琉璃厂附近的胡同里。他说小时候,孩子们过年逛厂甸,最喜欢举着一大串糖葫芦回家。厂甸庙会的糖葫芦是用荆条穿的,大一些的足有一米多长。由于荆条质地软,串儿又长,压得糖葫芦变成弯的了。“所以呀,只要你手里举着这么长的一串糖葫芦,别人就知道你去厂甸了。”
刘大爷回忆,过去厂甸庙会各式各样的风车也特别多,风吹风车旋转起来,还带着声,特别喜庆。这时候喜欢抖空竹的老北京人都会到厂甸来亮亮绝活儿。
■ 庙会提示
庙会时间:大年初一到初五
提醒:初五是庙会最后一天,市民前往要注意交通问题,周围停车不方便,最好乘地铁和公交。最好上午早点去,最后一天下午商贩会提前收拾东西。公园内贴有厂甸庙会的二维码,可扫一扫关注,了解庙会实时数据及游玩提示。
新京报记者 陈瑶 赵吉翔 实习生 巩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