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是怎样取得的——2015年上半年浙江经济形势述评

15.09.2015  11:05
  盛夏七月,一年“中场时刻”,浙江经济交出了令人振奋的“半年报”。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92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好于预期,好于去年,好于全国,实现了“半年红”,呈现出高开稳走向好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浙江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努力推动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轨道,实现了“全省经济运行基本面好、转型升级态势好、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好”的“三好”成绩。
  保持定力  谋划发展新篇
  ——省委、省政府精准分析、科学研判,超前谋划、主动应对,适应引领新常态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推进浙江经济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演化?
省委、省政府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辩证看待经济运行中的困难,精准分析、科学研判,超前谋划、主动应对。
  超前谋划。去年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年初召开的省人代会,确定了全省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提出把坚持“八八战略”作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金钥匙”,建设“两富”和“两美”浙江的行动指南,真正做到有定力、出实招、真落实、见成效,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推动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中迈上新台阶。
  增强内功。2月27日,浙江省委、省政府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谋划新常态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作出摘掉26个县“欠发达”帽子的重要决策,促使26县轻装上阵,意气风发踏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新征程。4月27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经济形势,提出要强化战略定力,上下同欲、众志成城,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打出气势,打出成效。随后,省政府部署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发展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了一系列力度空前、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举措。
  凝心聚力。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提出了“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加快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作出新作为”的殷切期望,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地把转型升级组合拳打下去。
  抢抓机遇。浙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竞争优势,谋划全新发展空间。4、5月间,省委书记夏宝龙、省长李强分别率领代表团出访马来西亚和白俄罗斯、以色列、西班牙,搭建平台、内引外联,共同建设合作之路、繁荣之路。
  主动应对,体现在领导示范上。为精准施策,有效破解经济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农村、企业、园区、市场等基层一线开展重大改革举措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的调研和督查,推动了工作落实。今年1到6月,全省共完成投资1751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全年计划的61.2%,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9.4%。
  十招齐发  夯实支撑力量
  ——全省上下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十招组合拳精准发力,不断增添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近来来,新常态下的浙江经济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省委、省政府敏税地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和规律,因势利导大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和夯实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撑力量。
  从浙江经济上半年表现看,最抢眼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增加值比重达50%,对GDP的增长贡献率高达64.9%,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增长主力的转换,随之带来浙江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如果说,去年浙江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提高到47.9%,三次产业结构分量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达到50%,意味着浙江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是本质。浙江强化定力,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打好浙商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经济从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从传统经济和业态向新经济新业态转变、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拆改之中腾出发展新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浙江强力推进“三改一拆”。截至今年4月底,已改造旧厂区1亿多平方米,以用地零增长实现“空间换地”,为转型发展腾出了新空间。
  进退之中换出经济新结构。杭州拱墅区搬迁数百家低端工业企业,引入中高端服务业,城区经济格局大为改观。在浙商回归的带动下,一大批优质服务业项目在浙江加速落地和投用。上半年全省浙商回归新引进项目1017个,累计省外到位资金1643.19亿元。其中不乏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健康养生等高端服务业项目。今年前5个月,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1115.7亿元,增长27.5%。
  五水共治逼出要素新效能。近年来,浙江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水晶之都的浦江铁腕治水,关停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小作坊,水晶产业集中度提高,利润不降反升。上半年,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规上工业0.6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比去年同期降低0.2个百分点;全省上半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6%。
  引导传统产业融入互联网。越来越多浙江企业站到了“互联网+”的风口:中国轻纺城约有九成面料商应用互联网;宁波的奥克斯空调与奇虎360深度合作,让空调智能起来;文具龙头企业广博收购灵云传媒,用大数据提升效率……据省发改委、省经济信息中心对二季度全省重点工业企业的调查分析显示,71.5%的企业反映有利用“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的意愿。
  推进新兴产业迈向“高大上”。浙江大力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产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构成了浙江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发展的一条完整成长链。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物联网改造,实现110台摄像机协同办公,人均生产效率提高30%,设备利用率提升25%,库存周转率提升50%。名列全国化妆品十强的欧诗漫集团,致力于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化妆品行业的顶尖品牌,目前已经拥有近百项专利,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产品利润同比增长55.9%。
  创设转型升级新平台新载体。今年4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未来三年里浙江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在产业上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6月,浙江省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越来越多的特色小镇成为浙江省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排头兵、发动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新平台、新载体。
  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浙江经济从容应对下行压力,逆势而上。
  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2%和6.9%,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6.4%、36.3%和25.4%,高新技术产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重点行业中,共占规上工业利润36.8%的汽车、化纤、化工、医药和电力热力等5个行业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汽车和化纤行业分别增长50.9%和41.9%。
  虎口夺食  勇担改革重任
  ——全省上下奋发作为,向改革创新要动力,释放潜力、激发活力
  “以虎口夺食的气魄,担当起深化改革的使命。”这是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各级部门提出的明确要求:“当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商场如战场,只有拿出浙江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那股劲,才能在你争我夺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落地有声。省委已连续6次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省委、省政府紧盯31个重点突破改革项目,一抓到底,并以此撕开口子、带动全局。
  5月15日,杭州优位科技有限公司的陈经理,在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领到了公司的营业执照,这是全省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工商、质监、税务、人社、统计等5个编码集于一张营业执照,两个工作日即办结。7月起,“五证合一”在浙江全面推广实施,再次刷新了商事审批速度。
  市场主体在窗口办事不费力,因为政府在审批改革上很努力。新常态下,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必须实现动力转换,浙江着力破解“动力拉锯”,让改革披荆斩棘,让创新铺天盖地。
  政府改革从“当头炮”到“连环炮”。调整完善省级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设立200亿元省产业基金;省级执行审批事项从706项减少到实际执行的314项,委托市、县执行74项;全面落实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基本实现全省行政审批“一站式”网上运行,极大释放了市场活力。截至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441.4万家,增长12.6%,注册资本增长26.4%;去年以来,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通过政务服务网受理网上审批业务117万余笔。
  全力推进国家战略举措“4+6”改革。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互促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在浙江深入实施,改革活力不断迸发。加快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民营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积极创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加快设立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浙江各地抢抓机遇,深入实施国家新赋予的六大改革项目,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尽快启动、早日见效。
  县域改革试点经验整合提升推广。24个扩面改革县(市、区)建立了动态跟踪评价制度:在海宁,要素配置改革取得重要经验并在全省扩面推广;在平湖,以机制创新撬动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在德清,新“户改”让农民变市民,新“土改”让“死产”变“活权”,新“金改”激发“活权”生“活钱”;在柯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超过70%,由344天减至99天。
  创新驱动成为自觉行为。在浙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趋成熟。6月23日,杭州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滨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众创新创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被誉为“中关村‘6+4’政策在浙江落地”。全省各级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10.5%。加快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新引擎”。今年前5月,全省规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同比增长7.8%,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7.7个百分点。
  促进科技经济结合。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份,浙江在11个市和相关高新区、县(市、区),围绕促进科技经济结合、破解“四不”等重大改革主题,组织开展了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大市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25项改革试点,涌现了海宁、新昌、磐安、长兴、德清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板。
  大力引进高精尖人才。紧扣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浙江做到产业需求什么,就重点引进什么。日前公布的第十一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名单中,浙江有108人榜上有名,占全国的10.5%。在已引进的1213名省“千人计划”人才中,70%以上集中在健康、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
  干在实处  汇聚发展合力
  ——各地各部门提振奋斗的劲头、拼搏的劲头、争先的劲头,形成上下同欲、善作善成、狠抓落实的局面
  蓝天白云下,23台风电机组在云和县最高峰——崇头镇白鹤尖顶上飞速转动。这个风电项目提前投产的背后,有太多故事:提前半年多完成省级许可事项办理,提前半年完成土地征用,提前3个月正式建成投产、并网发电。
  重点项目顺利提前落地,得益于当地党员干部冲在一线攻坚克难。“我们把重大项目作为检验全县党员干部‘三严三实’的重要战场。”云和县委负责人说,通过量能力、比实绩、看公议,鞭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做到专题教育与重大项目有机融合,两手抓、两不误。
  新常态,就要有新状态。浙江深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使命与担当扛在肩上、放在心上。今年6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决定》,提出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提供坚强保证。
  狠抓落实建强“一线指挥部”。省委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已连续9次召开的交流会正成为全省各县(市、区)比干事、赛业绩的“大擂台”。各县(市、区)坚持基层党建报表、经济报表、平安报表一起抓,坚持下抓两级,直接抓到村(社区)、抓到党支部。在金华市金东区,12个乡镇和46个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有自己领办的重点项目。在平湖市,“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划出党建工作的“硬杠杠”。各地通过抓支书带支部、抓典型带全局,形成大抓基层、推动工作的格局。
  深化服务当好“店小二”。今年4月,省工商部门以“当好店小二、服务助成长”为主题,启动了“万名工商(市场监管)干部连万家小微企业”主题活动;省金融办、省经合办联合制定实施浙商回归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推进拓展银企对接平台;省科技厅牵头拟定了引导浙商人才科技回归的实施意见;省经合办先后两次在全省组织开展专项服务和季度督评,有效推动了浙商回归工作深入开展。
  干事创业争做“弄潮儿”。当许多企业频踩刹车时,正泰集团却一掷千金,打破太阳能薄膜电池关键设备的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向着石墨烯、纳米火等新材料的前沿挺进。杭州余杭仓前,一座“梦想小镇”在这里破壳而出,几乎囊括了互联网时代的所有元素:大学生创业、创客、互联网+、众创空间、融资融智……3年内,梦想小镇将集聚大学生创业者1万名,创业项目2000个。
  今日浙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春潮正滚滚而来,浙江经济必将迎来更为丰硕的收获。

来源:人民网
1-7月浙江网络零售逆势增长10.6%
  中新网杭州9月14日电(记者 郭其钰 实习生 苏礼昊)14日于杭州举行的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奎介绍,1至7月,浙江累计举办促销费活动近1600场次,实现网络零售额超1万亿元,同比增长10.浙江网
浙江近五年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21.1%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浙江正在加大投放,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据统计,浙江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26.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