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探索深化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1.12.2014  22:45

  为积极应对资源要素日益紧缺的发展环境,平湖市于2012年在全省首创了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开辟了量化评估企业单位资源产出效益的新路径。近三年来,该市已对4514家(次)企业进行了绩效评价,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以亩产论英雄”的浓厚氛围,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各类差别化措施已全面实施,“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双重机制初显成效。2013年,该市光机电、临港、生物食品(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产值比重提升到67.3%,而服装、箱包、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占比则缩小到18.5%,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年该市全面开展省级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以来,对该项工作又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和提升。今年7月,李强省长赴平湖专题调研产业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对该市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一系列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其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评价体系,让评价结果更准

  1.优化评价指标,更加突出产业升级导向。今年初,出台《平湖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计分与分类办法》,用“增加值”取代“销售收入”,将规上企业“亩均销售收入”改为“亩均工业增加值”,“每吨COD销售收入”改为“每吨COD工业增加值”,让增加值率更高的产业体现出更好的评价优势。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全市工业经济科技创新驱动偏弱的现状,在“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每吨COD工业增加值”等五项指标基础上,再增加“R&D投入占比”指标,强化对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

  2.优化计分方法,更加突出单位产出导向。在采用“指标值/基准值×权数”这一基本公式的同时,对不同指标、不同区间的计分公式进行了差异化的调整。一是通过公式变形,实现了得分封顶值从基准值的1.5倍提高到2倍,减小了封顶限制的影响,有利于更充分地体现不同企业之间单位产出水平的差异。二是通过公式变形实现对“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COD排放增加值”这两项约束性指标采取倒扣分措施,更有效地体现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行业的倒逼。

  3.优化分类标准,更加突出企业发展导向。针对当前规上企业和规下企业评价体系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企业分类规则,避免部分企业因规下企业政府监管弱、评价指标少而“占便宜”。一是改变规上企业、规下企业采用统一分类标准的做法,让规上企业A类、B类多一些、C类、D类少一些,规下企业A类、B类少一些、C类、D类多一些,既使企业分类更贴近规上企业和规下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更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企业小升规的积极性。二是明确当年新升规企业可不纳入评价范围,给企业适应规上评价体系的缓冲期;同时明确符合小升规条件的企业,连续享受A类企业政策不得超过两年,倒逼符合升规条件的企业加快升规步伐。

  二、细化评价方法,让评价数据更真

  1.搭建一体化平台,打破数据信息藩篱。绩效评价工作需采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来自统计、税务、国土、电力、环保、经信、科技等多个部门。而当前部门间数据相互独立、难以互通共用,是制约绩效评价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瓶颈。为此,该市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发了全省首个工业企业综合信息系统,将15个部门所掌握的涉及工业企业的信息资料整合到同一平台,有效打通了部门间信息沟通的通道,为绩效评价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该信息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

  2.开展全员式调查,摸清评价企业底数。企业基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决定绩效评价质量的关键。2013年,该市整合镇(街道)经发办、经济服务中心、镇科委、统计信息中心、品牌指导站、质量监督站等机构和资源,建立了集多方力量于一体的工业产业提升指导服务办公室(简称“提升办”)。以此为依托,该市广泛发动镇(街道)基层工作力量,并结合国土、供电等基层站所的工作力量,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大排查大摸底,全面掌握了评价企业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弄清了企业实际占地面积、租赁企业实际情况、企业用电户号及实际用电情况等,有效弥补了部门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3.实施互动式管理,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坚持把企业的参与作为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不断提升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在今年的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中,抓好“三个环节、四次互动”的沟通工作。一是在企业基本信息排摸时,上门了解实情,沟通情况;二是在数据分析完成并形成初步评价结果时,先后两次征求企业意见,并根据企业反馈情况进行核实、修正;三是评价结果确定之后向全社会公布,并上门为企业进行评价结果诊断分析。与此同时,多次向镇(街道)、相关部门反复征求意见,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三、深化结果应用,让评价成效更实

  1.首创结果诊断,推行一对一的综合会诊。以往,绩效评价只是把结果向企业公布,企业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更充分地利用好评价结果,该市于今年创新开展了绩效评价结果诊断,对每家规上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平湖市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诊断意见书》,通过与全市面上情况、行业整体情况的对比,详细分析企业各项指标的高低优劣,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优势,找到制约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升的建议,实现了从“做体检”到“开药方”的转变,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

  2.把握试点机遇,构建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以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为契机,着力完善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差别化政策,初步形成“1+8+X”的政策体系。“1”即一个指导意见,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推进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的意见(试行)》,系统提出了对A、B、C、D四类企业的差别化政策;“8”即八个与绩效评价结果和数据直接挂钩的专项政策,涵盖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差别化电价、有序用电、差别化水价、差别化土地管理、差别化税收等方面;“X”即若干个与绩效评价结果和指标间接挂钩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涉企资金管理、项目准入与审批、各类政府性项目申报、评先评优等各个方面。

  3.狠抓工作落实,推进差别化的政策应用。在以上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该市扎实推进各项差别化政策的落实,目前多项政策措施已得到了执行。如,该市目前已完成全部493家规上工业企业初始用能权的差别化核定,累计核定用电24.92亿千瓦时、核定用能126.8万吨标煤;推行差别化的用能权交易,自8月底以来累计交易量达11697吨标煤;推行工业企业用电差别化定价和惩罚性加价,截至11月底,共对83家企业征收差别化电费520.3万元;积极推进差别化水价和差别化污水处理费核定征收工作,截至11月底共对81家企业征收差别化水价约20万元。此外,土地出让、项目审批、融资贷款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也陆续得到了执行。(平湖市发改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