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昆德拉、契诃夫…… 帮双目失明的周云蓬斥退了黑暗

18.01.2015  10:33

45岁的周云蓬现在住在苍山脚下的一个山坡上,可以俯瞰远处的洱海,走到喧闹的大理古城,也只需20分钟。不过,大多数时间里,周云蓬都是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听歌,读书,练琴。他通过发短信、刷微博、网上购物和外界联系。肚子饿了就煮点粥,切点青菜拌进去,从冰箱里拿出一大块火腿月饼,掰一块放在微波炉里加热,有时加餐就煮一个鸡蛋。

周云蓬会在自己长居过的每一个城市出一张专辑,像是写给这些城市的小夜曲。《中国孩子》属于北京,《牛羊下山》发于绍兴,去年在大理出的新专辑《四月旧州》,被他比作“大理苍山下一株茂盛的植物”。今年开春的时候,他的诗集《春天责备》会再版。本月23号,他在杭州酒球会有一场告别马年的演出,名字叫“一个叫马尾”,取自他所演唱的海子的诗歌《九月》。

傍晚,一阵阵微风吹拂过来,挂在阳台的风铃发出悦耳的声响,白色的窗帘也跟着舞动起来。周云蓬熟练地打开电脑,播放肖邦那首著名的《夜曲》。天色一点点暗了下来,屋子里没开灯,这时候我才又一次意识到,他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而我眼前的画面,就像他所喜爱的作家契诃夫在小说《在黑暗里》中描绘的那样:“一片幽暗、寂静无声、喁喁私语,等等,等等。”我在黑暗中采访了周云蓬。

小时候能读到的盲文书只有唐诗宋词

周云蓬出生在沈阳铁西区,从小患有眼疾,父母带他到处求医,以至于他的整个童年“充满了火车、医院和酒精棉的味道”。6岁那年,周云蓬跟随母亲到义乌治疗眼睛,途经杭州的时候,他们特地去了西湖。3年后,9岁的周云蓬彻底失明,他说留在视觉中的最后印象是动物园里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

从小包围周云蓬的就是车床、螺丝和库房,他觉得这些事物“一点美感都没有”,他开始渴望音乐和文学。由于能接触到的盲文书籍太少,有一段时间他可看的书只有唐宋诗词,看多了,就背了下来。多年以后,他将李白、杜甫、孟郊和姜夔的诗词谱上曲子演唱,为自己的民谣创作加入了古典诗歌的元素,让诗又回到唱的传统。

1991年,周云蓬考取长春大学的特教学院,在按摩、音乐和中文三个专业中,他选择了中文。这期间,周云蓬开始大量阅读一些名著,包括《梵·高传》、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还有加缪、米兰·昆德拉和萨特的小说。那时他看书都是通过劳动交换来的,教别人一个小时的琴,对方帮他念两小时的书。

周云蓬能够理解博尔赫斯的幸福和悲哀,晚年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曾被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整日被近百万册的书籍包围,他作诗:“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今周云蓬的书房是一只拥有8G内存的“瑞德”牌读书机,对他而言,阅读“意味着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维度”,在那里,他身披光明。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王琼楠 图 邱磊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