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处理好“三大关系”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01.06.2015  11:15

  宁波市镇海区围绕“文化小康”,建设“文化强区”,优化供给手段,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群众文化权益保障更加充分,掀开了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一是把准地域文化的“”,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制定发布《镇海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标准》,打造“市民文化节”、“雄镇大舞台”等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群功能效益向农村地区辐射,探索推行文化服务配送菜单和文化消费卡服务,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衔接和优质服务资源配送。2015年,编制了包含文艺演出、辅导培训、讲座、流动展览、参观实践五大类172个文化服务项目、539期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菜单”,已开展各类服务活动250余场次。全年计划安排“雄镇大舞台”专业剧场演出202场次,电影放映660场次。

  二是调准本土文化的“”,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即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化文化金融合作,完善产业服务平台,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不断夯实“一核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创企业由“规模化”走向“品牌化”。“”即着眼“文化强区”目标,做好整体规划,使文创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国民经济的推动力。2014年,共引进文化创意企业717家,合计注册资金12.6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获批知识产权1097项。

  三是接准传统文化的“”,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推动“图书漂流”、“流动博物馆”、“流动海防馆”、“社区博物馆”等建设和运行,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交流,夯实文博事业基础,“盘活”文化馆、宁波博物馆、海防历史纪念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动中保护,在保护中流动”,实现两轮驱动、比翼齐飞。2015年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图片展、“画中看近代中国海防——镇海、虎门清代海防联展”、“旅沪宁波帮实业家与近代上海社会进步”等流动展览30多场次,吸引多家媒体采访报道,在推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方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