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紧盯短板精准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03.03.2016  16:18

2014年,温岭市被列为浙江省11个需要提升基础教育保障水平的重点县(市)之一。2015年,该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比例低、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持证率低、教育资源不足、班额过大等问题,对症下药,通过重拳落实基教发展部署、对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分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措施,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年新增标准化学校30所,总数达到71所,增比45.5%,总占比87.7%;新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331人,增比21%,持证率达75.35%;到位资金17306万元用于32所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全市公办中小学的班额已经控制在45、40人以下。该市明确“十三五”期间三步走行动策略,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7.3亿、教师培训经费5亿元,双轨齐下,努力在2016年底实现基础教育重点县(市)“脱帽”,2018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2019年力争实现教育现代化市。

一、重拳落实基教发展部署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2015年9月,召开教育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省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工作。成立基础教育重点县“脱帽”及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和建设、基教、保障、宣传、督查等五个职能工作组,五个职能工作组负责按照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相关要求,将任务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联创共建机制,同时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市教育局负主体责任,对照教育“短板”问题及创建教育现代化市考核指标,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学校,实施“挂图作战”、“挂牌销号”,做到时间倒排、进度到季、责任到人。

二是明确基建策略。成立教育投资公司,积极筹措教育资金,探索建立“基建代建制”(通过招投标委托代建机构对教育基建项目进行管理施工)和“委托管理制”(各学校委托相应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对教育基建项目进行管理和服务),按照“规划项目抓立项、立项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的要求,争取早日开工一批、加快推进一批、尽快完工一批,确保所有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建成。2015年到位资金1.7亿元,完成横湖小学等10项改扩建工程和4所薄弱学校的省补改造工程。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教育建设项目68个,总投资将达到27.3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9.18亿元,增幅达到236.2%。

三是严格考核细则。根据《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该市对照评估标准的41项三级指标的达标情况开展自查自评,制定分项计划表、职责分解表和困难指标攻坚计划。对基本达标和不达标的提出建议,明确责任部门、责任学校和责任人,实行年度层级考核。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进行专项督查,督查情况及时予以通报。把教育督查工作列为对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督导机制,加强过程性督导,定期通报各镇(街道)的创建工作进展情况,严格把好考核和督查关。

二、对症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一是分色管理改造薄弱学校。针对全市32所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教学点),按照两年内完成整改的要求,计划投入5.8亿元,改造面积14.8万平方,并建立“分色管理机制”,达标的为绿色,基本达标的为黄色,不达标的为红色,对不达标的学校托底跟踪,定期分析推进。如因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而被定为红色的麻车屿小学等学校,通过校舍置换搬迁,投入资金改造,转为绿色;因生均资源不足而被定为黄色的横湖小学等学校,通过改扩建工程,转为绿色;因班额超标而被为黄色的锦园小学等学校,通过严格控制班额,转为绿色。

二是分类添置提高标准化学校比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超过省定标准30元,2015年达到小学680元、初中880元,小学规模在200人以下的校区,生均公用经费按200人核拨。2016年将继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努力实现超过省定标准100元;足额配置教育装备,全年教育装备经费投入18155万元;加快校舍工程建设,投入13055万元,新增校舍面积33945平方米;严格执行按学区就近入学的“阳光招生”政策,严格控制班额。2015年该市新增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0所,提前实现原定于2017年达到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基本达标85%的要求。

三是城乡一体促进农村学校发展。该市按照“城乡一体,均衡优质”的目标,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式发展共同体,将中心校下属校区与中心校本部捆绑实施“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统一管理、捆绑评价”,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参照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基准办学标准,制定了《温岭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校区督评标准》,拨付建设专项资金108万元,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校区”达标督评活动,2015年评出五星级校区5所、三星级校区7所。目前在56个村级小学中,已有五星级校区8所、三星级校区13所。

三、分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以考证培训提升幼师持证比率。该市与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3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建立温岭市学前教育发展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开展幼儿园教师考证培训和素质提升。实施幼儿教师考证持证奖励政策,对新考证教师一次性奖励提高至2000元,对持证上岗的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开展民办幼儿园园长上岗培训,全市所有幼儿园园长都持两证(教师资格证、园长上岗证)上岗;2015年幼儿教师新考证331人,持证率已达到75.35%,比2014年提高了21%,大幅度缩小了与全省幼儿教师持证率84.9%的差距。

二是以倾斜奖励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统筹安排教师资源,利用待遇、编制、职评等多项政策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2015年,全市教师中级以上职称评比指标186人,分配给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5人,占比67.2%;高一级学历教师增加179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增加138人,占比77.1%;评选义务教育骨干教师280名,其中农村191人,占比68.21%;评选温岭市第七批中小学名校长4人,其中农村学校3人;评选台州市名师18人,其中农村10人;评选台州市教坛新秀10人,其中农村5人;5名农村教师被授予温岭市农村教育突出贡献奖。实施农村名优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奖励实施意见》,预算安排奖励经费100万元,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名优骨干教师津贴提高1.5至3倍,兑现津贴45.8万元,2015年共对农村优秀教师、优秀支教教师奖励69.7万元。

三是以交流互动推进教资均衡提升。2014年,该市有434名教师、校长参与了交流,相关工作在全省教育局长会议上作典型介绍,在《浙江教育报》作专题报道。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列出12个高级和49个中级职评指标,鼓励城区骨干教师向农村空编学校流动,超编学科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与交流332名,占比19.69%,其中骨干教师61名,占符合交流数的19.18%,普通教师参与交流271名,占比19.81%,符合交流条件的2名校长全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