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洞头区六大举措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13.12.2016  04:40

近年来,温州市洞头区紧紧围绕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的工作目标,立足实际,长远规划,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改革创新,六大举措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一是师德建设,“”正风。该区紧紧围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通过师德培训、有偿带生专项治理、“两个年”作风效能专项整治等活动,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每位教师都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二是精准培训,“”质量。三年来,共组织8000余人次参加短期培训和学科素养培训,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全区现有区级以上各类骨干教师200余人,约占教师总数的20%,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各1名,省“春蚕奖”9名、省“师德楷模”4名、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和省五星级教师3名、“市三名”教师7名、市“三坛”教师20名。区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62项,教科研成果获奖322项,120余名老师在市级以上各类素养竞赛中获奖。

三是提升待遇,“”信心。借助撤县设区的机会,提高广大教师待遇,保障教师享受“同城待遇”。目前,该区教师人均工资福利达11万元,各类岗位“津贴”一步到位,与温州市同步,吸引了一批新高校毕业生来洞头从事教育工作。设立特岗津贴,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采取“学校越偏远,教师待遇越高”原则,每年拨付100余万元用于150余名偏远地区、外岛学校教师补助,有效激发了海岛偏远学校教师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四是岗位统筹,“”流动。在确定教育系统在岗位总量控制、各职级结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推行教育系统岗位统筹设置方案。2015年核定全区高级职称岗位267个,占教职工总数的25.1%;中级职称岗位588个,占教职工总数的55.4%。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和职称岗位总量内,实现教育系统岗位统筹设置,打通了学校壁垒,实现教师从“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为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的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创新教师流动机制,将教师流动分为服务型、优化型、交流型三种类型,三年来共完成区内教师流动160人次,占全区教职工比例15%,有效均衡师资力量。

五是高校直招,“”供血。打破政策瓶颈,开辟“紧缺学科、紧缺学校和紧缺人才”招录绿色通道,简化人才引进程序。近三年通过“绿色通道”招聘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本科及以上优秀应届师范毕业生55人,占新招聘教师数的51.4%,其中研究生5人。

六是创新管理,“”成效。加强全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管理,实行《洞头区骨干教师学年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进行两个变革:一是对骨干教师按照考核成绩进行分档次奖励。二是取消待遇终身制。以全国教师资格注册试点县为契机,探索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完成922名教师网报注册和130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为全国开展教师注册试点奠定基础。2016年,该区被确定为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地区,争取在2至3年时间内全面实行改革工作,努力打造一支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攀高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