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三大导向”整体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28.12.2015  16:57

近年来,诸暨市教育局以内涵发展为引领,狠抓办学品位提升,已有近98%的中小学校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收,53%以上的普通高中通过省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评估或预评,超过70%的镇乡通过绍兴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镇乡综合考评,92.6%幼儿园的达到省等级园标准。特别是近三年来,该市教育系统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精深、精致、精美上做文章,区域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气象,让每一个校园迸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正成为新亮点。

一、坚持目标导向,抓好文化校园建设的理念认同。

当前,该市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面对新趋势,该市教育局深刻认识到不少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学品位不高和实际发展形式化、功利化等问题,如何促使学校提档升级,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这是面临的现实课题。2012学年,该市确立了“重和谐、强内涵、促转型”的工作思路,并确定为三年工作主线;2013学年,该市提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再造诸暨教育发展新品牌”的重点工作要求,并将之列入专项考核;在前两年工作基础上,2014学年,该市适时推出了《诸暨市中小学幼儿园‘美丽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上升到全市“十大美丽”创建高度。这一计划系统定位了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五大体系要求,明确了相关工作的路线图与时间表,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南。

二、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文化校园建设的工作举措。

一是注重结合。在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该市十分强调有机结合,注重创设各类载体: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活动、“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和“知乡土、爱家乡,知法律、守法则”活动等,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突出“和雅、和谐、和美”主题,倡导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打造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大力营造精品校园;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专门设立学校管理和实践成果创新奖,每年评比一次,激励学校从现代学校管理需要出发大胆探索创新;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持之以恒抓好一年一个主题的师德教育,面向学生开展“八仪、四礼”教育,广泛组建教师、学生群体的各类社团与公益组织,积极引领学校、社会的正风向与正能量;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致力促进规范办学与素质教育,大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使广大中小学校园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二是创建推动。着眼顶层设计,该市提出了“从2014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力争到2016年,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创建成为‘美丽校园’”的总目标,并每年推出一批学校接受社会各界的综合考评,2014年首批已创成38所,2015年第二批近日正在进行验收评估。该市的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将之列为对教育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专门明确了牵头负责领导,积极帮助协调相关内外事务,尤其是在推动“特色学校、和雅校园、温馨教室、活力社团、阳光学生、精品课程、经典阅读”等专项建设方面,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这种全市助推、以创促建和系统性、项目化的工作机制,令该市教育系统倍感压力,更添工作动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与激励作用。

三是政策激励。近年来,该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除一些单项的、普惠的经费外,市政府还特别明确了对创成绍兴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镇乡的,一次性奖励学校20万元;对创成“美丽校园”的,不仅优先安排各类项目经费,还分别给予学校以奖代补3万元至5万元,同时在市政府对教育系统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中予以特别加分;该市教育局本级也专门设立了创新成果特殊贡献奖,虽然经费有限,但许可奖励到负责团队和主要人员。

三、坚持结果导向,加强文化校园建设的示范引领

该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集管理、服务、评价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指导小组,拟订出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办法》,督导学校开展好这项工作。遵循“打造一所学校、彰显一种特色、引领一方文化”的理念,该市广大校长、教师积极开动脑筋,群策群力、抓精抓实,力促校园文化成为当地的一种主导文化,如:具有深厚教育底蕴的“暨阳文化”,不仅在诸暨中学等窗口学校中发扬光大,而且在新迁入的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中生根开花;传承百年科教梦想的“同文文化”,则在牌头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中形成为一个系列品牌;还有一些新兴学校,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非常道、非常美”文化和浣东小学的“在明亮的那一方”文化等,都深深地植根于师生心田;一些农村学校中,颇有乡愁韵味、颇具乡土特色的西施文化、珍珠文化、五金文化等,都正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