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无人岛游人蜂拥 遗世美景受惊扰

14.01.2016  11:58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盘点了全球28处被遗弃的绝美景点,中国嵊泗后头湾与中国长城(北京西北部被风雨侵袭的一段)共同入选,成为全球游客心目中遗世独立的“桃花源”。     无人岛、无人村,荒芜之后,竟成绝美风景。然而,当时间和自然赋予它的美丽,再度被世人所知时,熙攘而来的脚步,打破沉寂和静谧,让它不知所措。面对嵊泗后头湾那般的“绿野仙踪”,我们是大肆开发,还是悉心保护,涉及到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内涵。     本报记者 江帆 通讯员 唐春     被相机定格下的后头湾,墙垣上、屋檐下、门廊前,满是爬山虎,整个海岛都被绿意浸染,静谧而荒芜。有人说,这里是“绿野仙踪”,是被大自然用绿色淹没的村庄。     行舟绿水前,我们探访了这颗曾被遗忘的“绿珍珠”,记录了它曾被人类遗弃、又被人类再度追捧的跌宕命运。     时值深冬,游客依然不绝     从舟山本岛沈家门半升洞码头出发,乘船近4个小时后就到了嵊山岛。这里地处舟山群岛东北部,在嵊泗列岛的最东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后头湾村,便处在嵊山岛的东北角。     时值深冬,遥遥一望,北风正起,后头湾就这么静静地卧在两海岬之间的低洼处,枯萎的叶子萧萧而落,剩下暗沉枯黄的藤蔓牢牢地附着在墙上,蛰伏着等待春天绿意的召唤。尽管天气严寒,岛上仍有游客或拿着相机随意抓拍,或两三人相依而行。岛上一家小卖部里的老奶奶告诉我们:“从去年开始,来岛上的游客多了起来,矿泉水也比以前卖得好了很多。”     “这是一个摄影采风的绝佳之地。”我们遇上了背着相机来采风的游客陈佳。正值黄昏,远眺海岸线,夕阳染红了海平面,美得摄人心魄。陈佳举起了手上的相机,迎着海风记录下这一刻。     这次入选“桃花源”,已经是嵊泗后头湾第二次走红网络。去年6月,网友“青简”拍摄的一组后头湾村的照片,使得这个被遗忘的舟山小渔村,瞬间走进公众的视线,频频抢占各大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的头条。孤寂已久的后头湾,一夜间声名鹊起。     后头湾并非一直沉默如斯,昔年这里鼎盛时期所辖人口超过3000人,拥有3个渔业生产大队,3座渔用码头,当时是嵊山主要居住区域之一。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头湾村仍是嵊山镇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随着渔业发展,渔民们更换了大型的铁船,后头湾无法满足这些铁家伙的停靠需要。与此同时,在嵊山岛的另一端箱子岙上,建起了大型的避风港,集镇也随之形成。交通不便、生活区域局促,居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搬迁。2002年,人去楼空的后头湾正式撤村归并至民富村。     放眼长远,保护重于开发     “尽管入选全球28处被遗弃的绝美景点,但后头湾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点,如何对待要以保护为主。”对于后头湾此次入选,嵊山镇显得十分理性。     走红网络之后,后头湾的游客多了起来。但后头湾地处偏远,至今仍未列入开发范围,交通及相关旅游设施缺乏,尤其是区域内道路、步阶以及房屋大多年久失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我们经过再三研究讨论,认为在未充分考量、论证发展规划的情况下,保留保护后头湾的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是首选。”其实,早在去年6月,后头湾走红网络时,嵊山镇政府就对外如此回应。如今,“保护重于走红”的态度依旧没有动摇。     地方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这让关心后头湾的环保志愿者,心里踏实了不少。然而,在这个追求返璞归真的年代,很多爱好丛林秘境探险、乡村海岛旅游的人士,想方设法踏足这片绿地。一时间,后头湾的静谧已然不在。包括这次入选,很多人亦担忧,新一轮的猎奇,又会到来。     其实,早在后头湾首次走红时,就有网友呼吁:不要随便踏足这片绝美之地,理由是“人的离开,成就了此处仙境;人若再来,风景能否依旧?”     好在,如今的浙江,对绿色和生态已然有自己的判断。就像嵊山镇政府的鲜明立场,保护才是首要目的。     > 记者手记       无人岛开发慢慢来     无人岛的开发并非易事。按照《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无居民海岛应当优先保护、适度利用。岛上划定生态红线,只有1/3的面积可开发利用,而且不能对生态造成破坏,对规划设计的要求很高。     “无居民海岛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对它的开发使用目前还是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摸索。”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明泉说,如果游客在无人岛还没有做好大量游客接待准备的时候大量涌入,不仅无法保证旅游品质,同时还可能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     虽然浙江的民间资本从上世纪90年代便涉足海岛开发,但前期投入大,见效周期比较长,这些都是制约海岛开发的关键因素。     “慢慢来,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相信未来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肯定会越来越科学合理,无居民海岛旅游的梦想,也终将照进现实。”俞明泉呼吁,给后头湾这样的景点多一点时间和空间。本报记者 江帆 通讯员 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