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来了,杭州的小伢儿能做些什么呢?

17.12.2015  07:50

研究杭州丝绸、杭州话、西湖十景、西湖醋鱼…… 国际范儿的崇文实验玩转本土文化

G20峰会来了,杭州的小伢儿们能为它做点什么呢?是努力学好外语技能,还是先学好杭州话力争成为一个标准的杭州小伢儿呢?国际范儿十足的崇文实验学校这次别具一格,选择了后者。昨天,“浙派名师”云集崇文实验学校,看学生们如何玩转杭州传统文化。

浙江省特级教师、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表示,G20峰会在即,在这次跨文化的交流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包容、理解、认同,更要了解地方文化,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推进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课后研究研究面具 和同学说说杭州话

崇文实验学校这几天画风突变,教室走廊大变样,角落里充斥着戏剧、传统美食、扇子、西湖十景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墙上挂满了学生制作的京剧脸谱,黑板报上张贴了一套真材实料、精工细作的古装。云栖竹径、宝石留下、阮墩环碧等西湖十景手绘地图成了教室间的一道独特风景。龙井虾仁、西湖醋鱼、东坡肉、桂花糕、蜜汁藕……孩子们用仿真手工作品装点了教学楼中庭的墙面。

这些变化都源自学校此次正在进行的主题协同教学——学校设置了杭州话、杭州戏剧、杭州扇子、杭州景点等八大主题,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两大主题进行学习。主题学习是崇文实验学校的一大特色,用体验的方式去学习,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在主题学习中得到融合。

比如《杭州小伢儿》主题,围绕杭州话展开一系列的教学,将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各科教材中涉及到的教材进行整合,结合杭州搞搞儿、杭州腔调、杭州童谣、童眼看世界、约绘杭州和杭州小主人知识竞赛环节,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俞校长介绍。她希望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杭州话是和奶奶学的,戏剧是和爸爸学的,学习就发生在身边,将学习变成一种常态。

新班级教育推进教育改革

类似的主题学习在崇文实验学校是一种常态,也是新班级教育的一部分。崇文实验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全面实施“新班级教育”的学校。在这次的“浙派名师”第四届“名校名师名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改革成果展上,崇文实验的新班级教育成了全场亮点。

所谓“新班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从学科老师各自为政向教师包班教学转变、从单纯认知向社会交往合作学习转变、从“分数至上”到评价多元转变、从“黑板加粉笔”到运用现代教师技术转变、从“苦学”向“乐学”转变。新班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学习,让教师合作地教学。

在新班级教育的推行上,崇文已经实践了十多年,实现了传统教育的改革。在一到六年级间推出免试生制度,对五六年级的数学科目实行分层走班,并将分层走班做到了极致。

分层走班这两年在杭城中小学校间兴起,如何有效分层也成了一大难题,但崇文实验在分层教学上实现一种新的突破。根据学生间学习差距,所以学校率先对数学学科实行了分层教学。首先,按一个知识块、一个单元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精分,实施分层教学。在老师的协同教学中,发挥某个老师的专长,某个知识块教得好的老师,给全年级的学生授课。“比如我比较擅长教儿童诗,那么每个班的儿童诗部分都由我来教,另一位擅长教战斗英雄章节的老师,则专门教这个知识点。从某个程度上说,避免了孩子出现不喜欢一门老师,就放弃一门学科的情况。所以,每个学生单个学科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老师。”俞校长说。

同样的,英语学科的学习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样的分层教学也在进行。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胡鸿 通讯员 杨帆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