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新闻中心开门迎宾 五千记者整装待发

02.09.2016  15:03

  G20杭州峰会召开在即。昨日开始,新闻中心开门迎宾,志愿者整装待发,来自约70个国家的近5000名注册记者将云集这里,把杭州峰会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达出去。

  昨日,多位钱报记者赴新闻中心探营,揭开新闻中心的“面纱”:这里气势恢宏,1500个记者工作席虚位以待;这里温暖贴心,为媒体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应有尽有;这里精巧雅致,美丽的杭州元素俯拾皆是。

        工作区:杭州元素活泼大气,双语电话能提供14种语言翻译

  下了接驳车,从北侧入口走进位于峰会主会场一层的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大片蓝色的主色调,中国剪纸风格茶桌、杭州美景照片墙、富春山居图装饰围挡、西湖荷花雕塑小品等富有浓郁中国文化和杭州特色的元素,为设计简洁的新闻中心注入美感和活力。

  首先迎接记者们的是圆形咨询台,会多国语言的“小青荷”志愿者们始终保持着微笑的立姿,主动相迎。绕过圆形咨询台,便是位于整个新闻中心中部偏北的公共工作区:500台中英文操作系统的台式电脑、1500个记者工作席、打印机传真机和电话机一应俱全。

  昨天是新闻中心正式投入运行的第一天,已有不少媒体记者投入工作。工作席上一字排开的笔记本电脑、还没来得及吃掉的鸡蛋、拎着三脚架来回穿梭寻找机位的摄像记者等,无不传递出大会开幕前夕媒体人紧张匆忙的工作气息。

  免费取阅区前同样聚集了不少记者。这里分成杭州、浙江、中国三个主题的书籍、光盘、明信片等。精美的明信片供不应求,《美丽浙江》的摄影集同样很抢手——“每天摆出几百本,很快就被拿光了,记者们还会边看边向我们提问。”一位“小青荷”说。

  此外,公共工作区还有一个吸睛之物:有两个听筒、造型独特的“双语电话”——主要服务非英语国家的记者,使用时,记者和志愿者各拿起一个听筒,志愿者按下红色“翻译”按钮,后台工作人员便能识别记者所说的语种,并与中文进行互翻。这个电话可提供英语、德语、俄语、法语、土耳其语、泰语、老挝语等14个语种、24小时在线的语言翻译。

        专用工作区:40余家海内外媒体已入驻,四间采访室等待着贵宾

  在公共工作区西南侧,是媒体的专用工作区,设有8至12平方米专用工作间96间、40至50平方米专用工作间16间,供中外媒体租赁使用,40余家海内外媒体已经入驻。

  钱报记者在专用工作区转了一圈后发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美联社等海内外知名媒体都设有独立的工作间,同时也能见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浙江本地媒体的工作间。国内媒体的工作间几乎都已经开始忙碌了。

  此外,新闻中心在西北角设立了采访区,设有48平方米的采访室2间,69平方米、85平方米采访室各1间,供中外媒体免费预约使用。四间采访室都是清一色蓝色背景板,背景板上印有本次G20杭州峰会的Logo、“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中英文字样等。

  今后几天里,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这四间采访室将会迎来哪些重量级人物。

        餐饮区:中式俄式法式等多国风味的餐食都有提供,西湖藕粉、杭帮特色菜大受欢迎

  一小撮藕粉,先用凉开水化开,然后冲滚水,再撒上一把新打的桂花——这样一碗西湖藕粉,一个中午被领走了500多碗。桂花是杭州市树,早桂绽放,摇一树桂花烘干,搭配西湖藕粉最合适不过。好多外国记者好奇张望后喝下,十分满足,直呼要再多来几碗。

  新闻中心餐饮第一天开门迎客,现场提供甜点、冷菜、热菜、汤品、水果等不下百种餐食,含中式、俄式、法式、意式等多国风味。

  杭帮特色菜餐区人气超旺,大厨们花了三个月时间,用糖艺、面塑纯手工打造的西湖泛舟、荷塘月色、鲤鱼戏水等组合雕塑,格外吸引眼球。泛舟西湖的船头上,身着红色古装的长发女子楚楚动人。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嫩的花瓣,嫩黄的花蕊,碧绿的荷叶,这些都是用糖做的。莼菜鱼元汤、白切鸡、杭式熏鱼、雪菜罗汉笋,就点缀在这组可爱甜蜜的雕塑之中。

        到中午已有过半记者领走证件,开始向全世界报道峰会 

      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主任王晰宁介绍说,为给海内外媒体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服务,新闻中心设施设备按照国际一流水平建设,包括咨询台、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区、MCR区(总控区)、专用工作区、采访区、茶歇餐饮区等十多个功能区块,并配备专业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平面、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都能找到相应区块,此外,新闻中心还设立了多个方便出镜采访的单边注入点。

  “其实对于记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取即时信息,因此新闻中心安排了大量直播时间,记者在自己的工位上、大屏幕上,能看到很多直播场面。”王晰宁说,相信这次新闻中心会是一个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信息多种多样的平台,记者们能把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出去。

  王晰宁说,很感谢这种全方位的支持,比如,这些对传媒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自杭州的高校,“经过培训后,他们已经开始给海内外记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王晰宁说。

  到昨日中午为止,已经有过半记者领走了自己的证件。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抵达杭州,开始向世界报道G20杭州峰会。

本报记者 华炜 施雯 孙燕 黄小星 陈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