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0后外孙发现了 一本93岁外婆少女时代的同学录

17.10.2015  08:47

外婆刘梅香和外公王保森的结婚照

刘梅香(左)和好友楼庭芬

里面的毕业留言,每一页都可以当书法作品。这则留言的作者是潘仙华,外婆说他们当时“互相有好感”。

生活即教育,生存须奋斗。”提倡生活教育是湘湖师范的特色,在留言中也有体现。

因为文章写得好被外地记者追到学校里来的陆瑛的留言是:“有绝对的爱与憎是青年之所以为青年的根本条件。

去年12月,如果不是为突发脑血管破裂病危住院的老外婆整理房间,外孙张哲可能永远不会打开外婆刘梅香私人的写字台抽屉。

在抽屉最底部的角落,张哲意外翻出了一个蓝色布面的小册子,没有任何装订,仅用褐色麻绳穿了穿。他好奇地翻开来,这竟然是外婆少女时代从湘湖师范毕业时的同学录,每一页都是不同的人用毛笔写下的临别赠言,既有投身时代洪流的豪情壮志,也有依依惜别的同学深情,笔迹工整娟秀,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书法作品,有着一个时代独有而无可替代的气度和烙印。

张哲把外婆的同学录翻拍了几页,简单写了几句介绍,传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不仅引来很多年轻人围观点赞,还吸引到好几家出版社争相购买版权。

这个月,在出版公司“未读”的邀约下,张哲和外婆刘梅香共同创作的回忆录《梅子青时:外婆的青春纪念册》出炉,主要由外婆口述,外孙记录。书名一来暗合了老人的名字“刘梅香”,二来告诉我们这是一段93岁外婆特殊的“致青春”。

外孙说——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老人,外婆也一样。她年轻过,只是我从没有仔细去想这回事,幸好现在眼前物证人证都在,所以我想帮外婆记录下来,找回她的青春年少,找回她的一生。

张哲发现的那本同学录,是刘梅香手工制作的,写于1945年间,距离今天正好70年。上面赠言的主人当时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普通农家少年,却在山河破碎、生死别离之际,坚持求学于弹药横飞的乱世之中。

张哲问遍了家里亲戚,都没有人知道原来性格大大咧咧的外婆居然保存了这样一本同学录。甚至等外婆病情好转后,她自己也是轻描淡写一句“正巧顺手没扔而已”。在93岁外婆看来稀松平常的这个本子,到了从事媒体工作的80后外孙眼中,却是稀奇的“古董”宝贝。

从认识这个被我称作外婆的人那天起,她就一直是个老太太,如果说岁月为她改变了什么,那也只不过是更老了。”于是,从发现同学录后的几个月里,他一有空就去找外婆聊天,陪着她回忆同学录上的故事。

外婆说——1942年日军对湘湖师范松阳广因寺校舍进行轰炸,6位同学、一位工友牺牲,另有三四十人受伤。那些尸体,据说血肉模糊,有的肚肠都飞到树上挂起来,是胆子大的老师和同学一捧肉一捧肉运出去埋掉的。

家住杭州新华路双眼井巷口的老人刘梅香,得知我们上门采访,紧张兴奋得一夜没睡好。

外婆当年读的“湘湖师范”简称“湘师”,全名“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现在依然在杭州市萧山区,当年是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12月,杭州沦陷,湘湖师范不得不从萧山举校南迁。在时任校长金海观(陶行知学生)的带领下,一路辗转义乌、松阳等地,流亡办学达八年多。

但也正是这段特殊的办学经历,让刘梅香这个只念过4年私塾、一年正规小学的18岁“大龄”农村女孩,有幸能进入师范学校。当湘湖师范南迁到松阳时,当地姑娘刘梅香在2000人参加的入学考试中得了第40名,被湘湖师范录取。此后1941年到1945年的4年间,刘梅香跟着学校一路辗转躲避战火,在逃亡中完成了学业。这一路,惊心动魄,随时有致命的危险。抗战胜利,湘湖师范重新迁回了杭州萧山。后来,刘梅香也来了杭州工作,并且和同样毕业于“湘师”的校友王保森结婚,开始了在杭州的定居生活。刘梅香教书的学校叫忠清巷小学,后改名为新华一小,这一教就教到1979年退休。

大病出院后的外婆刘梅香,比想象中精神好得多。你甚至很难相信眼前口齿清晰、思维敏捷的老人今年90多岁了。她记性很好,回忆起往事,尤其是小细节,毫不含糊。新书出版后,她教过的学生里,有人认出了恩师的名字,打电话过来问候。哪知刘梅香听到对方名字,立即脱口报出学生的家庭住址,连门牌号几幢几弄都分毫不差。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潘卓盈 图 严嘉俊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