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山水自在 夜数星辰浩渺 “城市四治”,让老百姓过得更舒心

06.02.2015  11:42

    “我们宁可少建一栋大楼,也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力度。”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杭城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杭州有3900多个工地,由此带来的交通堵塞、大气扬尘、噪声污染等,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环境治理落到实处,主要就是治水、治气、治堵、治废等。

    城市治堵,关键要合理分配公共资源

    “加强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很宏观的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在市人大代表、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看来,它不仅包含了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在治堵上“出重拳”。

    对于杭州的“”,施加农深有感触。就在前不久,他到省文物局办完事正好是下午4点,原本是可赶在下午5点限行之前出城的,却偏偏遇上堵车,结果被交警开了一张罚单,这让他很窝火。

    这几年,杭州在公共交通上下了不少功夫。去年,地铁2号线东南段、4号线首通段、彩虹快速路滨江段、秋石三期高架主线、东湖路-德胜路立交建成通车,机场高速改建、文一路地下通道等重大工程动工。同时,实施限行限牌措施,新增停车泊位和公共自行车网点,公交路网进一步优化。

    但施加农认为这还不够,“因为医院、学校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城区,不管是住在下沙、余杭,还是萧山,都要进城来就医、上学,车要进城就得添堵,如果将这些优质公共资源合理分布到各副城区,问题就解决了,省儿保在滨江建分院区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杭派民居”示范村

    区域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一直是杭州近几年孜孜以求的,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杭州将加强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创建“杭派民居”示范村,在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让乡村更好地保留特色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看得见远山,记得住乡愁”,说到市政协委员、余杭径山镇径山村党总支书记马仁祥的心坎儿上。近年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垃圾治理等美丽乡村建设,给径山村带来诸多变化,绿水青山成了村民们的“金山银山”。

    “以前,我们村有个‘三多’,也就是偷盗的多、赌博的多、骂村干部的多,后来我们发展茶叶、农家乐,径山茶品牌做响了,农家乐也多了,来自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游客多了,村民的日子也好过了。”马仁祥将这种变化总结为“新三多”,即关心集体的多、支持村里工作的多、勤劳致富的也多。

    深化“四治”,要还杭州天蓝水净

    加强道路和工地扬尘治理;

    重点治理和睦港等城郊结合部黑臭河道、农村污水,完成闲林水库等主体工程,全面推进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建设;

    加快杭钢转型升级、半山和萧山电厂燃煤机组关停工作,基本建成城市无燃煤区;

    推进九峰环境能源项目、绿能发电等垃圾焚烧设施建设……

    排在杭州案头上的“四治”被寄予厚望,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都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让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禁不住“点赞”。

    “杭州的‘四治’措施很实在,五水共治落实到了‘公里数’。”市人大代表商炜炜说。“完成市区黑臭河道治理30条37.6公里;完成截污纳管项目300个,4.5万吨/日截污量;完成城市河道清淤30条30公里;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30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23个村,受益农户19万户以上,这些施政目标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

    这也得到了市政协委员杨营营的好评,“以‘四治’为突破口,率先实现扬尘治理突破,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产生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空气清新、雾霾锐减,出行不戴口罩,远观山水自在,夜数星辰浩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吴静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