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现场直击

09.03.2018  16:42

  3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二场记者会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杨伟民、胡晓炼、陈晓华、钱颖一、宁高宁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1

  谈高质量发展

  稳中求进,摘掉GDP“紧箍咒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6.5%左右,比去年的6.9%有所下调,另外有十多个省份也下调了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如何看待这种下调?钱颖一表示,  “十九大确定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战略性转变。”他认为,这一次调低增长目标,是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

  “虽然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低了一点,但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更高了,因为高质量发展不像GDP增速这么简单,也很难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所以挑战性更大。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增长趋缓不可避免?

  “稳中求进最核心要义就是遵循规律,把握好各项工作的度,既不盲目冒进,也不无所作为。”杨伟民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规律当中,追赶型国家在发展前期经济增长速度都是比较快的,但是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质的提升就必然要提上日程。相对于以量的扩张为主的阶段,在质提升阶段,增长速度下行是一个必然趋势和规律。

  杨伟民表示,经济稳中趋缓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某一年的增长速度提高了几个百分点或者某一年某个季度下降了零点几个百分点,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朝着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方向持续努力。

  2

  谈乡村振兴

  大力培育新农民和新产业

  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一些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样的村该如何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陈晓华指出,现阶段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是城镇化的一种必然结果。不少国家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前,都出现过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近5年,我国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累计接近8000万左右,他们由农民变成了城镇居民,而今后一段时间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还会增加。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人才要留住。陈晓华表示,今后要大力培育新主体和新农民。一是“”,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特别是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的实用人才。二是“”,通过各种政策吸引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去创新创业,从事新产业和新业态。同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优化村庄布局,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

  如何帮助小农户更好地与现代农业相衔接?

  “全国大概有两亿多小农户,一般户均土地规模、承包地规模只有7~8亩,而且面广量大,但是他们是农业发展的基本面和基础力量。”陈晓华指出。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的轨道,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和联合,通过在劳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互帮互助,解决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和干起来不合算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把小农户带入市场。可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的形式来保证小农户的基本收益,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实行保底分红,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分享增值收益。

  3

  谈改革开放

  不忘初心啃下“硬骨头

  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了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这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钱颖一强调,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

  “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就要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钱颖一指出,初心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不仅是贸易投资,也包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开放;其次,让市场起作用;再其次,通过正确激励激发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讲到改革的“硬骨头”,钱颖一表示,改革任务清单上还有很多要做。比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改进、优化营商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