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南怀瑾的成长故事与启示

25.03.2018  20:05

  少年南怀瑾(1—17岁)在乐清这片热土上出生、成长,自六岁启蒙,成长经历颇具戏剧性。现考察其中几个故事片段,相信对现今的教育仍有借鉴启示作用。

  习惯养成:《朱子治家格言》“治家”。南父每天阅读《朱子治家格言》,也要求南怀瑾早晚向他背诵,并要求南怀瑾每天照着书上的内容如实地做。“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即便南怀瑾是独子,即便是冬日寒天,即便家有佣人,即便妈妈很心疼。南父还是坚持并严格要求,每件事都要尽力去做,言行一致,规范日常行为。天蒙蒙亮,少年南怀瑾迷迷糊糊睡眼惺忪地起床,洒扫庭院……

  功过格里记“”“”。功过格是道士记录自己“善恶功过”的一种薄册子。善言善行为“”,恶言恶行为“”,每天记录反省。南父要求少年南怀瑾每天睡前读完书后,回想一天的功过,然后用黑笔和红笔分别在格子里点“红点”或“黑点”。父亲根据“功过格”的红黑比例,给予相应的奖惩,不断督促南怀瑾按照儒家做人做事的标准来完善自己的行为和人格。

  启示: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这是家庭或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叶圣陶说得更干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影响一生。某种程度上说,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看学生怎么对人、怎么处事。

  坚持从日常学习生活小事着手,南开中学校门口有一面古老的镜子,上有创校张伯苓校长的亲笔题词:“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洁;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从小看八十”,某种程度上,在一个孩子小时候就可“”到他八十岁时是什么样子。

  有研究指出,“自觉性”或“自律”正是学生学习成绩背后的“秘密”。这种“自觉性”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律性、有理想、自我管理、专注、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为清楚的学习目标等。

  而这两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好习惯和自我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务必坚持知行合一。不仅要告知孩子做什么和做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身体力行,并不断引导、激励和督促孩子坚持下去。

  个性教育:少年南怀瑾体质较弱,三天两头生病吃药。但他喜欢武功,总说要做武侠,常常在功课之余照本宣科练武。一次,他做双脚倒挂房梁的动作,结果很快就后背着地声响很大地摔下来,惊动了父亲。南父没有责怪,了解事情原委后,亲自打拳示范,并给他讲了为何没有马上扶其起来的道理。此后信奉“易子而教”的父亲请了林姓名医教授武术。

  少年南怀瑾曾插班乐清县城第一小学六年级,但毕业考试时是倒数第一,时称“背榜”。那时乐清没有中学,父亲想让南怀瑾学习木雕手艺,一技在手总能养活自己,但南怀瑾坚决不愿学手艺。之后父亲几次想让他到隔壁商店当学徒学做生意,但南怀瑾都用眼泪表示反抗。最后父亲也只好作罢,决定让儿子在家读书自学。

  启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南怀瑾曾说过,家长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将自己未达成的愿望,转嫁到子女身上,这个转嫁忽略了子女的能力、兴趣与性向”。我觉得,家庭教育可做四件事: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德行生成、帮助孩子完成人生规划。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事情,当然可以引导,但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性向、志向,结合社会的需要,去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就是人生规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兴趣和成才结合起来是最好的人生路径。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萌芽于儿时的兴趣爱好,在大学校园(兴趣爱好成为专业)里茁壮成长,在踏上社会后开花结果,这是多么幸运的人生!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知道,他是什么才。孩子一旦知道了自己想干什么,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他才可能把外压式的学习动力转化为内升式的学习动力。他才可能有持续学习的兴趣,才会有持续学习的激情。

  在儿童个体的个性方面,近些年来,教育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为他们的特长提供发展的可能。但我认为,一个人的特长得到很好发展,对个人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技能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鼓励,是自信力的增长,是阳光的心态。这种内在的东西具有强大的正能量(辐射力),常常能牵动一个人抵达多元智能的顶端。所以,家庭或学校基于个性来发展儿童的特长,看重的应该是个性品质。特长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教学方式:1932年夏,南怀瑾在温州读中学的表兄王世鹤回家过暑假,王家聘请朱味温先生补课,南怀瑾随表兄一起跟着朱先生读书。一次,南怀瑾偶然看到朱先生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吴梅村的诗集,便随手翻阅,低声吟咏,沉浸其中。等他回过神来时,才发现朱先生正坐在旁边看书。忐忑不安中,朱先生不仅没训斥,还为他一连吟咏了四首吴梅村的诗,听得南怀瑾跟着轻声附和,一脸痴迷。朱先生也很高兴,随手将一卷清代的名家诗集借给他读。这次不经意的指引,南怀瑾开始诵读清朝名家的诗作。

  小学肆业后待在家里自己读书,整三年。这三年,南怀瑾自己自由安排要读的书,父亲还请了叶公恕先生一个月来家两三次讲解诗词曲赋和国家时局、名人故事等。后又送他到离家五六里地的南氏家庙井虹寺读书。一个老和尚陪伴,三天回家一趟拿食物。南怀瑾专心致志地在家庙里读书,涵盖历史、地理、人文各方面。

  启示:强调启发、激趣、自习、身教等教学(学习)方式,即使放在当下的课堂也是非常先进的,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课程变革一直倡导和践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朱味温先生重视举一反三,喜欢采用赏识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他上课时全身心投入,肢体语言很丰富,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少年南怀瑾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因而也喜欢朱先生。后来南怀瑾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先生诗好、我最受宠、念诗调调好听,并称“何以受其滋培影响而如此亲切者,此无他,即古所谓言教不如身教”。朱镜宙在《朱复戡先生传》也写道:先生“反复设问”“密圈似连珠,使后生不知有学文之苦”“倘遇佳卷,曼声朗诵,抵复至再,往往摇首击节”。

  少年时期的学习方式,对后来南怀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很深。南怀瑾先生始终强调体验、吟诵、自学、身教等教学方式。极力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创办太湖大学堂,认为教育不是管理,而是影响,即“言传身教”;开设户外体验课程,每周五全天学习做饭和户外活动;开设每天40分钟的读经课程,形式上则有韵律,或者使用竹板打节奏等。

  后记:少年南怀瑾生活在1918-1935年,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时代。教育需与时俱进,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的育人功能一脉相承,并将一直传承下去。

  从少年南怀瑾成长经历看,父刚母柔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角色分工,父亲对他成长的作用影响很大;关注孩子成人比关注成才更重要,要关注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性问题,比如兴趣爱好、情绪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人格特征等;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引导者,我们都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儿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该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发现并实现其潜能(可能性),成为更好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