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把一段大历史拍成少年学良的烦恼

31.01.2016  09:20

在着手创作民国F4张学良相关的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少人都打过退堂鼓。像张爱玲也曾想写《少帅》,最后却放弃,认为他是个“limousine liberal”(浮夸的自由主义者),觉得讨厌,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晚年的张爱玲向市场妥协了。

这部剧的导演,拍过《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剧的国剧一哥导演张黎在面对“少帅”这个题材的时候也说了一句——“它带着一种败相”。

张黎因其独特“史观”几乎每拍一部历史剧都会被指责为某历史人物洗白,《走向共和》时是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拍《少帅》则被指责洗白张学良。

有网友说拍张学良生平很简单,分三部分:一、我是如何把东三省败光的;二、我是如何把中华民国坑惨了的;三、如何在软禁中保持良好心态,活过一百岁。张学良是有很大争议的,有人认为他是“爱国将领”,而在东北人看来他就是个败家子,甚至不及张作霖。

张黎在解读张学良的时候则选了一个更取巧的角度,他没有着力去拍摄九一八和西安事变,他把重点放在了张作霖和张学良这两代军阀的父子关系上,把历史剧整得跟家庭剧一样,拍得像《少年学良的烦恼》,因此圈了不少妈妈粉。

他用子承父业这个万金油式的设置,去勾陈一个家族的喜怒哀乐,这让《少帅》就像是科波拉的《教父》和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混合版。主题都是一个深爱父亲的儿子,决心把父亲事业继续下去,一个无心权力的人登上权力王座,为宿命不停挣扎。

虽然张黎是拍历史剧的老手,但在看剧过程中还是发现有不少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剧中的部下一口一个“少帅”,这其实是不符合史实的,据张学良勤务兵说张特别反感别人称呼其为少帅,这样让人有一种继承祖荫的感觉,就像当面叫人富二代、军二代什么的。

还有就是剧中的张学良很爱跟士兵们奋战在第一线,跟猛张飞上身似的,真实的历史是,张学良就上过一次前线。就像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段话: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这部剧里演义色彩浓厚了点儿。这部剧总体还算凑合,剧荒可以看看。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于渣渣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