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人人必学” 多些“个体选学”

02.12.2016  18:06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尤其是今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出炉。要知道,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就在本周,浙江省首届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杭州市三墩小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近300人,聚在一起探讨交流核心素养和课程改革之间的“复杂关系”。
  方向 :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变革 应该是解决问题的体验式教学
  根据总体框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对这六大素养,大家真正读懂了吗?对课程建设来说,这是一个前提和基础。
  来自浙江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刘力教授,做了专题报告。他首先分享了在国外交流时看到的“学习烹饪”的故事,烹饪虽然是一门技能课,但是在国外的课堂上,却有饮食文化的思考,而且在做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索精神。“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把本来有情调的事情,却只当生存技能来做。”他还提到,教育中的学习活动,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级,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基础性课程应该是为拓展性课程服务的,拓展课应该是把基础课的内容运用到拓展课上。拓展性课程应该从形式思维向实质思维转变,甚至可以鼓励同学尝试错误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思维的快乐!”他认为,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变革方向,应该是多样化的拓展性教学,不只是关于世界的书本知识,而是能解答问题的教学,能通过真实任务的体验式教学。
  样本:学校教育少些“人人必学” 请多一些“个体选学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东道主,三墩小学通过课程展示、活动呈现的方式,展现学校的课程框架和评价体系。比如,带领与会人员游校园的是三墩小学“文化宣讲团”的学生们,这些“金牌小领队”领着大家进行了墩小课程“精品游”、“休闲游”、“深度游”、“自由行”。小领队们落落大方,谈起学校的各个课程如数家珍,得到了与会校长和老师们的一致点赞。
  近几年来三墩小学着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开始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新一轮课程规划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学校最新构建的“新兰”课程,由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部分组成。如其中最有地域特色的“兰里人课程”,以三墩地域文化为主线,主要开设关于三墩语言、地域、人文等内容的课程,旨让学生在了解兰里文化的基础上,传承新的文化。
  来自省内的几所学校,也做了分享交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的“慧·成长课程”,基于校树——樟树和校花——茶花而建,每个课程依据需要而开设月课程、周课程。湖州师范附属小学的“成长课程”,低段采取教师走班形式,培养学生兴趣,中高段注重潜能开发与特色培育。普陀区朱家尖小学的“海雅课程”,倡导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个梦想,不断去找寻和实现梦想。衢州市柯桥区万田乡中心小学只有400余位学生,他们的“守望课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美化校园任何一处角落,用最基础的劳动加以艺术味地再创造,玩出趣味。
  对此,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认为,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为每位孩子提供合适、适当的教育,在全面的基础上应注重特长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自信心、生活能力等的培养。他再三说,拓展性课程应该与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相联系,特色不能单一化,应该减少“人人必学”,多一些“个体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