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复兴,劲往哪儿使

12.01.2016  08:49

    中外城市学“大咖”聚焦城市化发展“兰溪命题

    本报杭州1月11日讯 兰溪,一座浙中小城,日前迎来了由哈佛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城市建设学学者组成的考察团。

    吸引这些学术大咖的,是一个超越了兰溪一地的普遍命题——像兰溪这样能级的县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的新浪潮下,如何在人口净流出的尴尬中留住高端人才?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在高歌猛进的现代化演进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共容?

    正是带着这些“兰溪式”的共性问题,1月11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复兴”——2016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行国际论坛上,中外城市发展知名学者和专家展开“头脑风暴”,或许有助于破解城市化发展的这道“兰溪命题”。

    抓住生态城市机遇

    美国、德国、英国都兴起了这么一个浪潮,就是把大公司的总部迁移到小城市去,大学的机构、大机构的一些研发总部都往小城市转移,而且往绿色小城镇转移

    在浙江县级城市中,兰溪是座大名鼎鼎的小城。自古商贸繁荣,一度有“小上海”美誉,也是浙江第一个县级市、第一个工业亿元县……近年来兰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可圈可点。但尽管如此,面对新一轮的城市化发展机遇,兰溪人的心头依然存有诸多不确定和忐忑。

    “兰溪”们如何抓住城市化的机遇?对此,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认为,小城市的机遇,关键看能不能抓住当今城市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他看来,从现代城镇化诞生以来,小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田园城市,工业化大城市的“悲惨世界”给小城市带来巨大机会,这也是小城市理念第一次被提出。第二个里程碑是二战后,英国首相邱吉尔把 500万复员军人在国土上均衡分布,推动英国工业化,规划了35个小城镇,这次运动被称为“新城运动”,后风靡全世界。第三个里程碑就是生态城市。上世纪 80年代后一提出来就受到热烈欢迎。

    而生态城市的机遇有三层含义:第一,从财富角度来讲,中央财政已经明确,除了扶贫资金以外,其他的财政转移支付全部走绿色通道,谁绿色给谁;第二,人心使然,哪里环境好就到哪里去;第三,企业拥抱绿色。美国、德国、英国都兴起了这么一个浪潮,就是把大公司的总部迁移到小城市去,大学的机构、大机构的一些研发总部都往小城市转移,而且往绿色小城镇转移,所以说这三大趋势都奔向小城镇。这些,正是小城镇的大机遇。

    小城要重塑商业精神

    像兰溪这样的小城市,未来发展之路要从历史传承与国际视野两点切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兰溪商业精神的重塑创造了条件

    在1月11日的论坛上,浙江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蔚文教授从历史的视角,分析兰溪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县级市的成长。

    在他看来,在农耕文明时代,依靠水运优势,兰溪民间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由此繁茂。计划经济时代,兰溪虽然一直是国有工业的佼佼者,却也因此带来一个负面效应:因为体制的保护使得基于市场经济的商业精神式微。其后果就是,1995年以后当政策红利消失时,兰溪被周边如有传统商业精神的义乌等城市强势崛起赶超。

    张蔚文教授认为,像兰溪这样的小城市,未来发展之路要从历史传承与国际视野两点切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兰溪商业精神的重塑创造了条件。十八大对新型城镇化有一个战略描述,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并且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等重大决策,为中小城镇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机遇,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方臻子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