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6月销量近7万 什么烘热了高冷《小于一》

05.04.2015  09:53

关于阅读,小众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杭州一场名叫“会饮读书”的沙龙,将六七十人围聚在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以“《小于一》和文学的更高标准”这样的高冷主题,实测了这一距离。

小于一》是诺奖得主、美籍俄裔作家布罗茨基的随笔集。自去年9月底面市以来,几乎席卷了年末的各大图书排行榜,自然,它也是博库·全民阅读春风读书榜“博库奖”的提名书之一。

令引进出版方浙江文艺出版社意外的是,首印4000册的《小于一》目前为止已印了8次,销量将近7万册。这一数字,对一本定价45元的文论集而言,颇为罕见。

小于一》收录的文章,一部分是谈论政治体制和个人经历的散文,一部分是诗论。哪一部分更吸引人?

在沙龙上,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文科院士徐岱教授明确表示,这本书他是每个逗号都读完的,读完却感到失望——布罗茨基把诗歌说得太玄了,其实他本人的诗歌,根本不像他写奥登的那些,每一个音调里面都充满了鬼把戏。

青年批评家、诗人张定浩成了现场嘉宾中喜欢诗论的少数派,他认为布罗茨基为应该怎么谈论一首诗提供了典范,政治和历史很重要,但读诗,要回到一首诗的本身。

许多中国读者对《小于一》的好奇,是因为不可避免地会从苏俄文学的镜像里去探究那一代人记忆中亲切的国度。这是《上海文化》杂志主编、著名评论家吴亮以及《书城》杂志编辑、评论家李庆西共同关心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相对忽略诗论的原因。李庆西提出,文学始终有一个表达技巧的问题,前苏联文学艺术表达方式的丰富性,是值得重视的经验。

争论还发生在布罗茨基对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这两位俄罗斯杰出女诗人的评价上。阿赫玛托娃是布罗茨基的引路人,茨维塔耶娃则与其素未谋面。徐岱觉得,布罗茨基受到阿赫玛托娃很大的影响,却挑剔她的诗歌,未免太苛刻和不近人情。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副教授、诗人刘翔以布罗茨基的极端审美主义来解释,他认为,布罗茨基是从诗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语言是他的信仰,他对阿赫玛托娃感情很深,但茨维塔耶娃的作品更先锋,语言更褶皱,何况阿赫玛托娃地位已经很高了,而茨维塔耶娃是因为布罗茨基发现的,才可与阿赫玛托娃并驾齐驱的。

整场沙龙争议不断,但在徐岱看来,这些兴趣的差异和观点的分歧,反而让《小于一》吸引了更大范围的读者。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本报记者 甘恬        编辑: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