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毕生心血洒向千亩梅林

11.06.2018  18:12

  千林红绽火含珠,熟到杨梅夏至初。这段时间,正值兰溪杨梅上市,成片的杨梅山上,尽是果农忙碌的身影。

  位于兰溪市马涧镇下杜村的千亩杨梅园,归属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23年来,合作社负责人陶奉源带领一群山区农民,从零起步、勤恳创业,把这座山打造成兰溪杨梅产业的地标。

  今年“五一”前夕,陶奉源到杭州领取了省五一劳动奖章。

   扎根山林,执着坚守点燃明灯

  一张黝黑发亮的脸,一双结满老茧的手,一双坚毅明亮的眼睛,是陶奉源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初中毕业后,陶奉源去义乌打了4年小工。21岁那年,他买了一辆拖拉机,当起了瓜果菜贩。

  由于拖拉机的运输距离有限,陶奉源的销售地只在浦江、义乌等邻近县市。为了卖到更远的上海、宁波、衢州等地,他尝试与朋友拼车。在此期间,他发现当地人对兰溪杨梅的需求较大,质量越好的杨梅,即使价格再贵,市场依然供不应求。为此,他萌生了承包山林做精品杨梅的想法。

  对此,很多人不理解。他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山林也能成就一番梦想。这一干,就是整整23年。

  开始的路,没有想象那么好走。马涧杨梅在没有出名前,市场价低于其他产地杨梅。

  为了培育出精品杨梅,陶奉源自学相关农业知识,并向果农灌输精品理念。“一开始,我们靠的是‘留’和‘挑’两种模式。”等到完全成熟再采摘,并把较好的杨梅品种统一挑选包装,作为精品杨梅进行销售。这一做法遭到一些梅农的反对,刘建忠就是其一。在他看来,杨梅精品化意味着销售时间延迟、销售产量降低,万一遇上大风大雨,一年收成堪忧。

  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陶奉源转入现代设施农业——大棚种植。“大棚种植就是在传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加上现代设施,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可以有效抵御天气影响,保证杨梅的生长态势。”2013年,陶奉源与200多户梅农一起,开始探索栽培大棚杨梅。

  大家的努力最终得到回报。在全国组织的杨梅推介会上,陶奉源的大棚杨梅从甜度、水溶性等方面,都受到农业专家的认可。杨梅甜了,来自北京、上海,甚至是新疆的客户都陆续赶来。

   及时应变,带领梅农共同致富

  沿着千亩杨梅园的弯曲山路,步行五六分钟,就是园区的核心所在。这里集中了成片大棚设施,细心的陶奉源推行“采摘游”模式,在沿途角落建起临时休息所。他说,游客上山采摘,总得有个喝水乘凉的地方。

  这些年,陶奉源在这片山林中投入2000多万元。有了外债,多了压力。妻子吕艳萍不止一次劝他,安安稳稳卖点杨梅,别折腾了。“这事做不成,我就成了下杜的罪人!”陶奉源语气坚定。在他带领下,200多户梅农开垦山地,搞起大棚杨梅,告别过去看天吃饭的日子。陶奉源更是自掏腰包拓宽道路。

  为了提高大棚杨梅产量,陶奉源四处取经,回家后反复试验。在去年遇到多种困难后,今年的大棚杨梅长势喜人。

  昨天上午,走进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电商基地,接单、包装、发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从成熟时间来看,兰溪杨梅在全省上市最早,陶奉源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着电商产业发展东风,带领梅农们尝试多元销售渠道。他认为,只靠传统的提篮贩卖难以做大产业,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杨梅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才是关键所在。

  “通过电商渠道卖出去的杨梅,要做到品质上乘、包装严实,这样才能将兰溪杨梅的美味送到全国各地。”陶奉源指着桌上的泡沫盒说,杨梅保鲜要求较高,为了让市民吃到新鲜优质的杨梅,他把包装改了一遍又一遍,光模具费就花了20多万元。自从合作社的精品杨梅品牌打响后,不断有电商公司上门要求合作。对于合作要求,陶奉源只强调一点,不能因为追求销量,而忽视产品品质。

  用科技撬动产量与收入,引领梅农进入增收致富快车道。据估算,通过合作社销售精品杨梅的梅农,毛利水平已能达到40%左右。在陶奉源带动下,今年合作社种植杨梅1607亩,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年收入有望超过去年的2300万元。

  30年前,“党的好干部”杨东海在陈家井村种下黑炭杨梅;30年后,一个农民的儿子带着杨东海未竟的心愿,继续在杨梅林中深耕细作。梅林依旧,青山不老。陶奉源说,杨梅产业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把它发扬壮大,是当地农民的期盼和责任,他将倾尽毕生之力去推动。如今,合作社着手杨梅的深加工,拓展开发杨梅干、杨梅酒、杨梅汁等产品,努力把杨梅产业链做大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