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富春江北岸的郁门“双烈”

09.05.2015  13:40

开栏语

历史从来不止于纸上,它供我们缅怀、反思,同样它还可以昭示未来。

70年前,中国军民在亚洲战场上牵制敌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与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也让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0年后,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掩卷长思、尤应铭记家国之殇,英勇的呐喊已经沉寂,壮烈的牺牲也已远去,战争硝烟消散后,沉淀下来的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即日起,时报将寻访抗战遗址、找寻抗战老兵,重访见证者,探寻当年那个战场上的悲壮激烈,以及在战争中凝聚起来的中国力量。

长兄郁华刚正不阿 三弟郁达夫“爱国是毕生精神支柱

时报讯 在富春江北岸,有一幢被低矮粉墙围着的砖木制三开间两层楼房,这个季节,从院门进入能够闻到枇杷的清香,郁门“双烈”就出生于此,并在这儿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长兄是刚正不阿、善诗书画的著名法学家郁华(字曼陀),三弟是著名作家和诗人郁达夫。

离楼房不远的鹳山上,绿树环绕着的是“郁曼陀血衣冢”,这座如今被更多富阳人当作休闲场所的公园还有一个名字——郁氏“双烈园”,是为纪念郁华、郁达夫两位烈士而命名。园内除了“双烈亭”“郁曼陀血衣冢”,还有两位烈士奉养其母的建筑——“松筠别墅”旧址。

松筠别墅”前,不时有游人往来,熟悉的对着不熟悉的说:“这里,发生过极不平凡的事情。

松筠别墅”是郁华奉养其母的建筑,但才建成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郁华回到上海,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打击汉奸、日寇。1937年严冬,沪战失利,日军向富阳进逼,人们纷纷到乡下避难,郁母却不愿做亡国奴,绝食殉难。如今“松筠别墅”楼上靠东南的房间里,还悬挂着郁母一张慈祥端庄的遗像,这是她绝食殉难前一年的留影。此后仅两年,1939年11月,郁华在上海被日伪特务暗害,年仅55岁。他是我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人。

两年前听闻母亲去世,郁达夫疾书“无母可依,此仇必报”,仅两年,哥哥也死于日伪特务手中。国仇家恨,更激发了郁达夫的斗志!

1913年,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亲身经历了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歧视和凌辱,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学习期间,郁达夫在一则日记中写道:“……然余有一大爱焉,曰爱国。余因爱我国,故至今而犹不得死;余因爱我国,故甘受人嘲而不之厌;余因爱我国,故甘为亲戚兄弟怨而不之顾。国即余命也,国亡则余命亦绝矣!欲保命,不可不先保国……” 也是在那时,郁达夫写下了他的白话小说《沉沦》。

在《沉沦》中,郁达夫喊出了救救祖国的第一声:“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作社,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是发起人之一。抗战全面爆发后,郁达夫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实际工作和文艺运动中,他去劳军,到一线,写了大量的政论、短评、诗词来“鼓励民众”激昂精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加坡成立文化界战时工作团,郁达夫任团长,1942年6月,日军进逼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小镇,郁达夫化名赵廉经营酒厂,借以掩护抗日文化人的秘密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日军发现他精通日语,强迫他做日军翻译。借着职务的便利,郁达夫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青年把他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同年郁华也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1957年6月颁发了烈士证。

夏衍评价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首席记者 丛杨 通讯员 汪校良 蒋虹瑶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