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富阳立足绿水青山 重构县域经济新优势

25.06.2015  11:36

  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是“中国造纸之乡”,走过草莽勃发期,造纸业发展越辉煌富春山居实景地遭受的“生态之困”就越严重。面对“支柱产业”、纳税大户,富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刀”整治,同时积极培植绿色、生态增长点变现“绿色红利”,“千年纸乡”开启块状经济跃升新探索。

  向支柱产业开刀,务求绿水青山不褪色

      “一张富阳纸,十万打工者”。富阳有千年造纸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纸业开始崛起,各类小工厂、小作坊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造纸产值一度占到当地GDP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尽管总产很大,但富阳造纸业一直以来没能摆脱低小散。造纸厂每年排出1.6亿吨污水汇入富春江,所产生的废气、污泥给富阳和下游的杭州市区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污染有多严重?当时村溪进入富春江的洋浦口,黑乎乎的一片,往水里扔根筷子,筷子就竖着插在水里了,全是污泥废料。”在富春江边长大的富阳春江街道富源村民赵银海说。

      尽管大家都知道造纸业污染重,形形色色的整治措施也出台过不少,但造纸是富阳工业经济的支柱,关系到十万人的就业,动造纸业就是动富阳经济的根本。

      “哪怕收入下滑、经济下行,造纸业整治提升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富阳区委书记姜军说。2013年富阳开展关停力度最大、历时最长、难度最高的造纸企业关停并转,不仅产能在红线以下的要关停,在红线以上的也要按照要求进行整治、验收。

      造纸业整治这场风暴令富阳2013年的财政收入、地方收入都陷入负增长,这在三十多年来都是首次。截止目前,富阳共淘汰关停造纸企业291家,淘汰生产线483条,剩下的企业整合重组下降至100家左右。

      壮士断腕让富阳逐渐摆脱“造纸业依赖”,由此引发的“环境之殇”逐渐修复。监测显示,2014年与2010年相比,富阳造纸业废水、污水排放减少了58%,COD指标减少了63%。

      发展特色产业群,让“绿色红利”可触可感

      “富阳一方面对高污染、高耗能的造纸业进行整治‘倒逼’企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积极借力好山好水培育新的增长点,防止转型空挡期间出现动力熄火、发展失速。”姜军说。

      永安山位于富阳偏远山区常安镇,八九年前,几个滑翔伞爱好者偶然发现这个常年刮西风的小山坳有着“飞伞”的绝佳条件,来此体验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做好基础设施,经过近十年发展,这里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好的滑翔伞基地,在世界上也名气大增。

      随着永安山滑翔基地知名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一个占地38平方公里、总投资达50亿的运动、旅游、休闲综合项目正在建设运营,这里也开始引入标准赛事,举办培训班、考级班,推动滑翔伞大众体验。

      “富阳有好山好水,又生产、出口皮划艇,是‘赛艇之乡’。”富阳新桐皮划艇基地总经理董柳水说,他于2010年成立了皮划艇基地,当时全年接待游客仅3000人次,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5万人次,而且举办了国际皮划艇休闲大赛。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这滩水,但是借着山水搞起了产业,生活真是今非昔比了。” 丁玉珍笑着说,在自家的小洋房里开办民宿、农家乐,一年的收入能有十多万。

      在环境持续向好过程中,多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正在富阳落地生根,对接杭州“众创”项目的“富春硅谷”小镇已经签约近百家种子企业,电商、光缆、安防、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带动效应也开始显现。

      升级不易转型尤难,政府要搭平台、促转化

      “富阳升级转型的这口气再有两三年就换过来了。”姜军说,到时候富阳经济发展的新旧动力就可以完成切换,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搭平台、促转化,变现“绿色红利”,推动县域经济优势再造。

      升级不易、转型尤难,在推动块状经济跃升过程中需要承受速度下探、动力转换,特别考验地方的定力与担当。如今的富阳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立足长远干大事”的决心,从县域、块状经济传统强区嬗变为“转型先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转型升级的‘发令枪’。”姜军认为,各级干部须主动作为,推动产业提升修复保护好青山绿水,同时根据地方特色积极谋划、探索变现“绿色红利”,让农民见效益、居民得实惠。

      “作为富阳山水资源最丰富、独特的区域,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过程中,我们的压力更大、担子更重了。”富阳区新桐乡党委书记钟怡媛说。

      在采访中,富阳的干部多次谈到“适度开发”、“大投入慢回报”、“不合理的开发是最大的破坏”。钟怡媛说,地方政府在投建新产业、改造原有产业时既要有担当又要有定力,看不清的等一等,拿不准的放一放。

      夏夜的富春江畔江风习习,忙碌一天的人们在傍晚时分徜徉江边散步休闲,清新的空气、澄净的江水、整洁的绿道……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可触可感的“绿色红利”,不正是发展的真谛、和谐的源泉?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