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海峡两岸专家研讨施肩吾诗文化

18.06.2015  15:48

 

台湾马公市文化交流团成员参观施肩吾纪念馆。

   

   

  “有客故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16日开幕的海峡两岸施肩吾诗文化研讨会上,主办方引用施肩吾描写富阳洞桥的诗句来欢迎嘉宾。
  富阳区副区长孙洁说,施肩吾诗文化研讨会不仅再续了富阳、澎湖两地千年前缘,也是富阳、台湾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又一新篇章,是增进两地人民友谊和感情的又一新载体。
  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抛出了哪些精彩观点?
  
  施肩吾称状元是有根据的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睦州府分水县桐岘乡(今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人。
  施肩吾研究会会长王益庸是土生土长的洞桥人。在他的家乡,施肩吾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王益庸说,他打小就“认识”施肩吾了。但凡途经位于施家自然村的“花坟”,大人都会告诉孩子那是施状元的墓,跪拜一下以求保佑孩子成才。
  祖辈传下来,一直说施肩吾是状元。杭州孔子文化展览馆里的展陈,称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王益庸说,对于施肩吾考进士的经历,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唐语林》卷六曰:“元和十五年,太常少卿李建知举,放进士二十九人。时崔嘏舍人与施肩吾同榜。”不惑之年的施肩吾,以诗《早春残雪》、赋《太羹赋(以宗本诚敬遗味由礼为韵)》和策论《何论》,获得第十三名。
  当年的头名状元明明是卢储,为什么施肩吾也有“状元”之名呢?
  王益庸解释道:“相对于全体考生而言,落榜考生占多数,当时考个进士太难了。尤其是在中唐以后,每年参加进士考试的考生有数千人,而最终能获得进士身份的,只不过30人左右。虽然当时施肩吾中的是进士,但当地的老百姓都叫他‘施状元’,他的老房子,也被称作状元第。
  王益庸说,后人为了记录这段历史,还杜撰了一个新城、分水两县的知县争状元的故事。事实上,这个故事是后来编的,出现的时间最早不会早于宋朝,这应与宋朝以后出现的状元崇拜有关,称施肩吾为“状元”也应在宋朝之后。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可见,施肩吾称“状元”,是有根据的。
  
   开发澎湖是施肩吾一生的最大功绩
  施肩吾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对台湾澎湖列岛的开发,施肩吾晚年率族人32名远涉重洋定居澎湖,成为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连横著《台湾通史》中记载:“及唐中叶,施肩吾始率其族,迁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进士,隐居不仕,有诗行于世。其题澎湖一诗,鬼市盐水,足写当时之景象。
  富阳人、清台湾兵备道周凯(1779-1837),有一首颂扬施肩吾的诗:“屈指何人先琢句,算来唯有施肩吾。黑皮少年红毛种,那见燃犀照采珠。”从诗句之间,可以看出早在连横之前,就有人对施肩吾属于开发澎湖先驱者的说法作了充分肯定。
  浙江大学教授吕洪年认为,施肩吾率族开发澎湖,不仅为当地送去了先进的唐文化,还为当地居民带去了当时发达的唐朝医疗技术,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信任,让他能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
  来自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学者陈仁和,特地带来了澎湖县政府文化局编印的《硓咕石》季刊,上面刊载了《唐朝时的澎湖——论施肩吾岛夷行诗》等论文,收集的主张施肩吾曾到过澎湖的典籍史料多达20种。
  “如果说澎湖跨海大桥连接了台湾的白沙与西屿,那么施肩吾《岛夷行》就连接着富阳与澎湖。”陈仁和说,《岛夷行》一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澎湖最古的文献。《岛夷行》这首诗脍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详,就像《外婆的澎湖湾》歌曲在大陆被人熟知一样,在两地人民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率马公市文化交流团参访富阳的马公市市长叶竹林说,千年以前,施肩吾把江南文化、汉唐文明带去澎湖;千年以后,两岸以诗为媒,建立更长远更亲密的交流。期待富阳的好朋友多到马公市指导、合作,也期待两岸关系的发展更加紧密、更加久远。
  
   施肩吾多次走过浙东“唐诗之路
  “唐诗之路”是指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一条山水人文旅游线路。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00多人走过这条浙东古道。
  王益庸说,施肩吾在壮游交友、出仕与修道时期,多次走过这条“唐诗之路”。他在壮游时期行走“唐诗之路”的路线也很清楚:从钱塘江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上虞和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江溯古代的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椒江以及余姚、宁波,东达东海舟山和从新昌沿剡溪经奉化溪口至宁波,全程约200公里。在西山隐居修道20年后,施肩吾告别了西山,踏上了回乡之路,又一次游历了浙东“唐诗之路”。
  施肩吾是道家学者,更是杰出的诗人。据《新唐书•艺文志》称,施肩吾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后人将施肩吾列入元白诗派及门弟子。目前,施肩吾留存的诗篇,《全唐诗》197首,其他典籍存录10首,共207首,还有断残句14联。有学者称颂他是“唐诗之路”的开拓者,细读他的《钱塘渡口》、《越中遇寒食》、《越溪怀古》、《寄四明山子》、《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忆四明山泉》、《宿四明山》、《送端上人游天台》、《送人归台州》等大作,觉得并未过誉。
  杭州市历史学会会长赵一新认为,施肩吾的入仕及入道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其诗歌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呈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特色。他自由甚至有些散漫的个性,使他选择走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自己的交游对象,通过诗歌书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其作品注意语言以及修辞技巧的运用,以及在诗歌意象的巧妙选择,都为其作品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其作品有着浓浓的抒情笔调,更使其能够打动更多的读者,这也是为后世学者所推崇的地方。(本站编辑 赵恬恬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