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富阳区全方位促进残疾人就创业的做法及问题建议

26.10.2015  14:44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对残疾人就创业产生一定影响的形势,杭州市富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就创业工作,政府领导在多次会议上提出要给残疾人就创业留位置,并把残疾人就创业工作列为民生工程,坚持残联主管、部门配合,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残疾人就创工作新路子,在促进就创业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福利企业发展促进残疾就业的若干意见》、《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有关政策的通知》等系列扶持残疾人就创业特惠政策文件,普惠加特惠,推动和促进残疾人就创事业发展。目前,富阳区共有持残疾人18534人,其中劳动年龄段残疾人10290人,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7062人,实现就业6662人,占劳动年龄段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占95%。9月24日,中国残联教就部副主任解宏德来富调研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政策调研时指出: “富阳区残疾人创就业工作底数清,形式多样,成效突出”。

          一、主要做法

        (一)稳定集中就业,提高按比例就业

          1.奖励福利企业。按安置残疾人人数给予福利企业每人每年50%的社保补贴;对安置残疾人就业占职工总人数超出25%比例的,按不同比例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标准的奖励。每年用于福利企业社保补贴和用工补贴及奖励的经费约475万元左右。目前,福利企业残疾人就业2210人。

          2.规范盲摩业。富阳区出台《规范盲摩业发展意见》,开展盲摩店规范化建设创业活动,对服务场所、服务项目、推拿指法进行规范,每创建一家,给予7000元的资金补助。目前,富阳区共有盲摩店34家,盲人从业人数107人。每家盲摩店年营业额均在3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月收入4000元左右。项氏、庞氏盲摩店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上。

          3.调整残保金征收办法。今年,富阳区将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办法由原来的按职工人数征收,调整为按职工工资总额征收,征收标准有了较大提高。区残联深入企业宣传《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保金征收政策,与企业一起分析适合残疾人工作工种,遴选合适残疾人与企业对接,组织岗前和考证培训。今年1-8月,一般企业新增残疾人就业89人。

          (二)搭建新平台,拓展就业新路子

        1.建立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2011年以来,富阳区建立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22家,安置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657人,这657名残疾人在中心不仅很好的康复服务和日间照料,而且还拿到不低于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薪,并为他们缴纳五金,还享用免费午餐。

          2.建立居家就业爱心基地。为解决农村重度残疾人的生计问题,帮助他们直接在家就业、在轮椅上就业,实现足不出户能有收入的愿望,两年来,富阳区建立残疾人居家就业爱心基地4个。杭富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于2012年建立企业加农户残疾人居家就业爱心基地,企业与93户残疾人竹笋种植大户签订竹笋包销协议,还高出市场价10%收购,增加了残疾人竹笋种植大户的收入。41名残疾人通过参加湘溪残疾人竹业合作社,每人每月可获得600至1000元不等的收入。富阳博卡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从羽毛球拍制作业务,该企业建立残疾人居家就业爱心基地,帮助117名残疾人居家从事球拍穿线工作,每名残疾人每年增加收入7500元以上。杭州亚龙雕塑有限公司建立残疾人文化创业孵化基地,15名残疾人在该基地进行学习、创作,统一成立竹编、根雕、剪纸等作品展示室,进行线上线销售,每人每月收入提到原来的2倍以上。

          3.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日前,富阳区建立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4个、杭州市级7个、富阳区级22个,直接安置残疾人就业287人,辐射带动残疾人从事种养业501人。

          4.建立残疾人就业公益性岗位。出台《乡镇(街道)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办法》,明确各乡镇(街道)各招聘一名专职委员,安置残疾人就业24名,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5000元的工薪报酬。出台《关于开发残疾人公益性服务岗位的通知》,明确每个村(社区)开发一个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结合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配备,安置残疾人就业302名;其它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29名。人力社保局对每个社区残疾人公益性岗位按区最低工资标准给予用工补贴和社保补贴,对每个农村残疾人公益性岗位按区最低标准的80%给予用工补助和社保补贴,区残联还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助。

          (三)典型引路,引导自主创业

          近年来,富阳区涌现出赵晋安、陈德民等一批残疾人自主创业典型。赵晋安于2000年创办浙江中亮电器有限公司、浙江晋安家电有限公司,目前,门店已达36家,区域布及临安、桐庐、建德、淳安、余杭、金华、义乌、东阳、绍兴、天台、嘉善等区县市,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陈德民于1996年创办富阳博卡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从起初的以毛竹为生产原料的原始生产,发展为专业生产各种高档羽毛球拍、网球拍及相关配套产品的专业制造商,产品远销东南亚、西欧、俄罗斯、日本、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1、组织残疾人自强模范评选和巡回演讲活动。2013年,组织残疾人自强模范评选活动,评选出残疾人自强模范10名,编写残疾人自强模范报告集,组织他们巡回演讲,发挥典型的作用,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

          2、举办残疾人创业培训班。每年举办残疾人SYB创业等各类培训班10期,免费培训残疾人500名,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

          3、政策扶持。对残疾人从事个体工商户、种养业大户和办公司的,分别给5000元和10000元的资金补助。对残疾人创业贷款,按当年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给予超出3%利率部分的贴息。目前,残疾人从事个体工商户930人、种养业大户521人,开网店32人、从事“云客服”12人、“云审核”32人。每年用于残疾人创业和贷款贴息资金补助300万元左右。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福利企业运行出现较大困难。国家对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于2007年,8年来富阳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但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仍未变,企业举办福利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富阳区在册福利企业51家,主要涉及造纸、通信、化工、铜业等行业,产业附加值较低,70%的福利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中7家处于关停状态。福利企业集中就业仍是富阳区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占富阳区残疾人就业人数的33%。国家将出台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新文件。建议:区级有关部门结合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新文件贯彻,及时调整福利企业产业布局,引导福利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办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福利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富阳区《关于进一步鼓励福利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促进福利企业健康发展。

          (二)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运行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个别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运行出现亏损。虽然富阳区有亏损补助政策,按年度亏损额的35%予以补助,但补助的力度仍偏低,其亏损核定操作也太繁琐。二是按现办法,承办庇护中心的企业与残疾人签订劳动合同,庇护中心与残疾人监护人签订服务协议,其实企业与精神、智力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是无效合同,一旦残疾人发生工伤,人力社保部门有可能不予赔付,这时服务协议起作用,庇护中心责任太大。建议:有关部门调整残疾人庇护中心亏损补助政策,改为按安置残疾人实际人数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人力社保部门研究出台对庇护中心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保护政策;财政部门为庇护中心安置的残疾人购买综合责任险。

          (三)残疾人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上对残疾人就业还存在歧视现象,用人单位招用残疾职工的积极性还不高,以被动接受为主,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目的大多出于抵扣残保金。有的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存在“四怕”:“一怕”影响企业形象;“二怕”残疾人素质低、难管理;“三怕”残疾人劳动能力低,完不成工作任务,给其他职工带来影响;“四怕”残疾职工行动不方便,安全隐患多,存在隐性风险。有的单位还认为,安置残疾人就业不如缴纳残保金来得省心。建议:宣传部门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办法》的宣传,增强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责任意识。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贯彻中组部等七部门<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措施》,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做表率,采取单考单招等办法招录残疾人就业。地税部门要加大残保金征收力度,做到应征尽征,对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不缴纳残保金的用人单位,采取通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以进一步改善残疾人就业环境。 

        (四)残疾人就创业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如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区级要求安置残疾人5人以上,第一年补助资金仅2至3万元,后三年按安置残疾人人数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予以补助,补助金额不足以缴纳残疾人社保费用,政策不足以拉动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热情;从事“云客服”、“云审核”因无需劳动合同,难以获得残疾人就业政策扶持。建议:系统优化残疾人就创业政策,提高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资金补助力度,给予残疾人从事“云客服”、“云审核”等工作社保补贴。

          (五)残疾人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较弱,自身择业能力受限。建议:区级有关部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提高残疾人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