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晒”家训 浦江县东明村传承"江南第一家"好家风

07.08.2015  19:13

   编者按: “培养新型农民、繁荣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浙江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日来,浙江在线记者深入德清、长兴、安吉、浦江等地,发掘“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感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乡村显著变化。

   浙江在线浦江8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编辑/胡芸) “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诚信待人,遵守诺言”、“处世以谦让为贵,为人以诚信为本”……前段时间,中纪委官网头条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就推荐了浦江的 《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

  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东明村,每家每户都悬挂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家规家训牌匾,这些已成为当地百姓日常生活工作的准则。

   传承“江南第一家”好家风

   新家训成为日常生活准则

  一个家,十五世同居不分家;一个家,173人无一贪渎;一个家,168条家规成为明朝法律蓝本。在浦江县郑宅镇大名鼎鼎的“江南第一家”,记者听到太多关于好家风的真实故事。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江南第一家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也给子孙后辈留下丰富文化遗产。

  “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 《郑氏规范》把孝义的实质,归结为“积善”行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让浦江在家规家训的推广上早早地有了立足点,更因为其中蕴含着的优秀传统文化,郑氏家族的“孝”迹正走出郑宅镇这一源头,在更广阔的地方发声。

  去年4月20日,郑宅镇东明村启动了“立好家训、树好家风”活动,“江南第一家”的当代传人们,按照建设“两美”浦江的要求,联系祖上的家训家规,总结出近百条既弘扬传统美德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家训,由各家选用。现在,东明村的村民们,都把自家选用的家训或制作为匾额,或写成条幅,挂在客厅中、大门外,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准则。

   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中心工作

   34 家农村文化礼堂丰富百姓生活

  近年来,浦江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围绕“五水共治”、创建“无违建县”等中心工作,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在浦江虞宅乡新光村的文化礼堂里,高跷、滚铁环、转陀螺……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这些充满儿时记忆的玩具也让一旁的大人跃跃欲试;这边,剪纸、竹编等非遗技艺也正吸引大批群众围观。

  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浦江县目前已经建成34家文化礼堂,建立了宣传文化系统结对帮联文化礼堂建设机制和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长效管理机制。开展了以“婺风—美丽非遗进文化礼堂”、乡音宣讲等内容的活动。

在翠湖游泳的人群

   铁腕治水换来美丽水景

   用“可游泳的河”回报全县父老

  看着11岁的孙子在翠湖中畅快游泳,坐在岸边的吴秀芳感慨颇多。就在两年前,路过这里时还要捂着鼻子。尽管她可能并不清楚“五水共治”的长远意义,但她知道县里通过治水,把“可以游泳的河”重新还给了老百姓。

  “孙子喜欢游泳,我原来要带他到很远的游泳池。现在好了,电动车只需几分钟,就能从家里到河边,又快又省事,比他自己在家里一个人玩开心多了。”吴秀芳乐呵呵的,并不太在意周边人群的喧哗。

  通过治水,浦江县关停、整治大批低小散企业,水晶厂从原来的20000多家一下子减少到1000多家,消灭了黑臭河、牛奶河,浦江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观;通过治水,浦江把治水中涌现的先进事迹编成歌舞、小品,让治水更加深入人心,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通过,治水,浦江收获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的“大禹鼎”,浦江老百姓收获一条条重新可以游泳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