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金:好剧本靠的是时间和人生经验

02.12.2014  10:19

    昨天开幕的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举行了一场“新时代新文艺新融合”的高峰论坛,请来了从编剧到出品方再到研究人员来讨论当下电视剧的风向,其中的编剧代表是著名编剧宋方金,他是电视剧《手机》《美丽的契约》的编剧,更因为今年年初和宋丹丹的一场“编剧和演员到底谁听谁”的微博论战而出名。

    刚忙完了新剧《决胜》的他并不忌讳谈年初的那场论战,因为至少那让很多人明了了中国编剧面临的窘境,但他更愿意聊现在的这个行业,聊那些奇怪的现状,聊传统剧走进了死胡同。在他看来,编剧是个手艺活,一旦进入流水线作业,就变质变味了。

    大数据带来的困扰

    宋方金说,现在编剧受到的干扰非常多,有些干扰不是来自创作系统,而是终端干扰,也就是制作方,说得更具体些,就是来自收视率。

    现在的编剧行业流行一些“套路”,就是根据观众的喜好程度来控制故事的节奏、冲突以及剧情发展走向,“比如有的就要求你,第一集就一定要写摔杯子或者是下跪的镜头。”宋方金说,所有的家庭剧几乎都会出现“抢房本”的桥段,为什么?因为观众爱看。

    观众爱看什么就拍什么,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大数据”,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剧本创作的平均化,宋方金认为现在谈到大数据就会拿《纸牌屋》出来说,但其实归根到底,它本身也是一部好剧,即便不用大数据这个点炒作也是有高收视率的。

    “现在用了大数据之后,‘套路’就更细致了,会出现一个收视率控裁点,比如片中出现扇耳光,收视曲线就上升,那么以后剧方就会要求你强加扇耳光的戏码进去。这种故意为之的事情,就会违反人物行为逻辑。”宋方金说,这也是大数据带来的困扰。

    给编剧一个合理的创作周期

    年初,宋方金和宋丹丹之间的争论,折射出当下的一个现象,“剧集速成化”。

    宋方金认为,一般来说,30集连续剧编剧创作的周期是一年到两年,“可是现在好多编剧平均一天可以写一集,但也有像刘和平老师写的《北平无战事》,花了8年才磨出来。

    他认为,编剧这个行业,好的故事才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创作是需要时间的。“像《红高粱》,原著小说这么好,导演实力也很强,可惜没用心重新打磨剧本。

    “一直在说缺乏好剧本,其实更缺的是好编剧,因为除了时间外,好的剧本还需要人生体验。”宋方金说,说到底编剧就是个手艺活,是充满着个人色彩的一个职业。但就如同所有的手艺人都日渐萧条一样,编剧也在进入“流水线”化操作。

    刘震云对所有向他请教写作的人有三句话:不旁骛、不着急、走正道,宋方金觉得这三句话也适用于讲故事的、写故事的以及制作播出故事的人。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磊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