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报道浙江省安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纪实

06.08.2015  17:48
   中国绿色时报8月6日报道(记者 王胜男  张健康  通讯员  诸炜荣  唐辉)  时值盛夏,天气虽然炎热,但穿行在浙江省安吉县,所见之处山青水净,竹海碧波令人心旷神怡。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很难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曾有着矿尘漫天、山秃水污的过往。

  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不能转化成金山银山?这些在今日看来答案确凿的问题,在10年前,却并不容易作出回答。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10年来,这一论断不仅指引着安吉人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也如燎原之星火,点燃了中国发展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引领中华民族踏上了永续发展的新征途。

  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走进安吉县,去探访安吉县践行“两山”科学论断10年来的变化,去感受“国标”级的美丽乡村和安吉人的美好生活。

   养山用山,道路越走越宽

  10年过去了,余村村委会主任潘文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激动不已。在村委会那间简陋的会议室里,习近平得知村里为了还一片绿水青山而关停矿山和污染企业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余村的做法是“高明之举”,并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这一席话,相当于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潘文革说。原来,2003年,饱尝生态恶果的余村痛定思痛,关停了石矿、水泥厂及一大批竹筷企业,结果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近300万元猛跌到20多万元。这种“断崖式”的下跌在村里引起了此起彼伏的质疑,加之当时刚刚起步的生态旅游发展并不顺利,余村人对前途感到迷茫。

  余村的“迷茫”也正是当时安吉县的一个缩影。时任安吉县县长的唐中祥说:“当时安吉经济相对欠发达,全县上下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但对‘发展经济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感到比较困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一下拨开了大家心头的迷雾,发展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两山”科学论断让余村人的命运从此掀开新的一页。

  2005年,曾在矿山开拖拉机的村民潘春林,举债几十万元,办起了余村最早的农家乐。当时村里人都说他疯了:“卖风景能比卖石头赚钱?”如今,潘春林的春林山庄日接待游客上百名、年营业额达100多万元,带动了村里好几户人家共同发展农家乐,还有了自己的景区、旅行社。

  10年来,照着这条路走,余村交出了一张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的成绩单。潘文革如数家珍地报起“家底”:生态旅游已成为余村的主导产业,到2014年底,全村有旅游景区3个、农家乐14家、床位410张;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8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7576元增加到2.76万余元,280户村民已有220多辆私家车。十年巨变让潘文革感触颇深:“过去采资源、掏矿山,靠山吃山,路越走越窄;如今发展乡村旅游,养山用山,路越走越宽。”

   山青水净,村更美民更富

  “两山”科学论断也让安吉县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丽乡村”成为此后安吉县发展的一条主脉络,也成为让农村美、农民富的具体抓手。2008年,安吉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后,又进一步提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整体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建设。

  美丽乡村,首要条件就是山要青、水要净。为恢复绿水青山,安吉县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林业体系建设,以“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山青水净”等行动为契机,以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为抓手,努力建设“绿色安吉”。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防护林建设9.5万亩、平原绿化4.8万亩、纯林生态修复10万亩和茶园林生态修复6万亩。

  如果只是绿起来,美丽乡村的色彩难免单调。为了让山美起来、路美起来、村美起来,安吉县正开展升级“四边三化”行动,营造景观色彩丰富、病虫害“免疫”能力强、森林火险等级降低和环境保护功能强的彩色健康森林。

  行走在安吉县天荒坪区域,漫山竹海中点缀着无患子、黄山栾树、乌桕、银杏、红枫等彩叶树种;走进村庄,以樱花、海棠、银杏等树种为特色的“一村一品”令人目不暇接。

  2010年,安吉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今年4月29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以安吉县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代诗人戴表元描述的湖州之美正在安吉渐渐重现。如今的安吉已经成为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每逢周末,安吉的山山水水间到处可以看到嬉戏、漫步的外地游客。据不完全统计,安吉县“农家乐”目前已发展到600余家1.5万张床位,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

   “两山”实践,大展绿色宏图

  美丽安吉,安且吉兮;绿水青山,安吉之源。如今的安吉人对“两山”科学论断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竹产业、白茶、乡村旅游,安吉县三大支柱产业无一不依托于良好的生态资源。以竹产业为例,安吉县用一根翠竹挑起了百亿元产业。以占全国1.8%的竹资源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基本实现了从竹根、竹竿、竹叶甚至到竹粉末在内的全竹利用,使一根竹子的价值从最初的15元增值到60元。安吉县竹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53.6亿元提高到2014年的180亿元。

  绿水青山还会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伴随安吉生态品牌的日益提升,国内外客商纷纷到这里投资兴业,港中旅、上影、翰龙集团、凯蒂猫乐园、乐翻天水上世界等项目先后落户安吉。2014年,安吉有18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投建,总投资达179亿元,当年完成投资60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四成多。

  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10年来,安吉用实践不断验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的高瞻远瞩。2014年,安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0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0.0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22倍和6.4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000元出头,提高到2156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年春节前夕,由余村党支部牵头,53名村民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向总书记汇报了余村10年来的发展变化,并邀请总书记再回来看一看。

  很快,村民们收到了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的回信。信中写道:“得知近十年来,余村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变靠山吃山为养山用山,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乡亲们也因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我们为村里的可喜变化感到由衷高兴,相信只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党支部的领导和全体村民的努力下,余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照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潘文革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