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有责 群防自救——浙江长兴干群携手共护家园

12.08.2016  18:39

  守土有责 群防自救

——浙江长兴干群携手共护家园

 

史家㘰的白色沙袋长龙和远处绿油油的稻田交相辉映

 

史家㘰(音dǒu,平原地带称“圩区”,山区称“㘰”)是长兴城东霞城村39个㘰区中的一个。这里种着约140亩杂交水稻,一眼望去满目绿意,长势十分喜人。然而,稻田周边残存的死草和㘰堤上蜿蜒不断的白色沙袋长龙却在提醒着我们,就在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

 

浙江长兴位居浙北低山丘陵向太湖西岸平原过渡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涝灾害,1999年的“6·30”太湖流域特大洪水,2012年“海葵”台风带来的西苕溪流域特大洪水等,当地人提起至今记忆犹新。2016年6月20日开始,连续三轮强降雨袭击浙江长兴,一场被当地人称为“6·20”特大洪水的洪涝灾害在几天内席卷“湖城”。

 

太湖夹浦站、长兴站、西苕溪港口站等最高水位均超警戒线或保证水位,水库持续高水位运行。其中,泗安塘上游绿洲大桥站最高水位超1999年太湖流域特大洪水历史最高水位0.29米!

 

全县17个乡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35处㘰堤告急,禧祉㘰、韩村㘰、管埭㘰、官庄㘰等㘰区甚至出现漫堤或溃堤险情。

 

家园不保,守土有责!乡镇干部一个一个地往积水里跳,乡镇水利员的手机湿坏了一只又一只,男女老少拎起沙袋就往溃口的㘰堤上放……一层两层三层,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一场由基层防汛体系组织的全民参与的抗御洪水的自救运动在“湖城”大地掀起,在一个个渐渐高起的㘰堤上和一袋袋白色沙土堆积起来的百里长龙里冉冉升起了一个又一个保卫家园、抗御洪水的奇迹。

 

    “这个㘰堤绝不能倒!”

 

从6月20日开始,长兴洪桥镇橡树下村的雨就没有停过。7月6日上午,一位村民在去镇上买东西的路上,赶巧发现邻村洪桥村倒㘰了,许多人正在合力抢险,就马上打电话给村支书杨月琴,号召橡树下村村民去支援。“我们当下就组织了几十号人带着铁锹赶了过去,大家花了半天时间终于帮助洪桥村把㘰补好了。回家刚吃完午饭,巡查人员就发现我们自己村的㘰堤也危险了。”杨月琴说,那阵子有种“每天都有㘰堤要倒下”的错觉。

 

橡树下村出现险情的㘰,位于西杨浜黄沙场西侧,与南横港一堤之隔。发现险情的时候,㘰梗上已经出现了长达50米的管涌渗漏。如果不及时抢险,一旦发生倒㘰,就会有8个自然村、4万多亩农田被洪水淹掉。

 

  “从前拿着锄头、扛着木头都把㘰守住了,现在条件这么好,这个㘰堤更不能倒!” 经历过1991年和1999年特大洪涝灾害的大队长杨彩荣反复强调,这一次跟以往不同,“干部不论大小,都往下跳,老百姓也都备受鼓舞,前来支援,打桩、扛沙袋、扛木头,哪里能帮上忙,就往哪里去。

 

看到村支书杨月琴发在微信群里的险情消息后,正在附近沙场工作的倪银海,开着自家的挖掘机第一个到达抢险现场。没过多久,年轻小伙子杨建伟也匆忙赶来,看到通知的时候,他还在长兴县城泡脚。赶去抢险的村民越来越多,甚至82岁的大爷杨小坤也不顾子女的反对,二话不说就随着人群往现场赶……

 

今年长兴的雨,要比1954年还多。”杨大爷说,“如果在以前,我也就不抢(险)了,因为(那时候)没有能力,抗不了(洪水)。所以要感谢党和政府。”扛沙包的时候,杨大爷还不小心踩到了一颗钉子,当下脚底就被穿破。“他本来还坚持不要去医院,后来脚受感染了肿得不行了,他才拗不过大家去了医院。”杨月琴说。

 

期间,南横港的水还满进了大队长杨彩荣的家。“不把㘰堤加固加牢,夜里都睡不着觉。”杨彩荣说,自己不仅是党员,是大队长,也是这个家园的一份子,守土保家,是他的责任。

 

    要扛就得扛得早!

 

一到汛期就启动每日的巡查工作,是太湖街道霞城村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传统。因为地势低洼,又布满了河道,雨势一大一急,这里就会变成重灾区。“要扛得早!”这是村支书李煜斌一直挂在嘴边的话,“秧苗还露在水外的时候,就及时去加高加固,做好防御工作,这样老百姓才会感到有奔头,才会有抢险积极性。

 

霞城村共有39个㘰区,大到1000多亩的农田,小到史家㘰这样的,100来亩。李煜斌告诉记者,以往村里的传统是保护好大㘰区,小㘰区一般是无暇顾及的,这次因为雨期长、雨量大,党员代表、基层群众就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小㘰区的行列中了。“平均每天都有100多个人参与抢险,最多的时候有500多个人,除了我们村里400多个老百姓以外,还有乡镇干部、民兵、公安、商务、城管等各条线上的工作人员。

     

据了解,为防御“6·20”特大洪涝灾害,仅仅一个霞城村,就用了4万袋沙袋,平均每个㘰堤都加高加固了至少1米,沙袋堆到4到6层不等。李煜斌说,充足的物资保障也是他发动群防自救的底气所在,“水泵、木桩、蛇皮袋,去(水利)局里拿,要多少,给多少!

 

抗洪最大!”大部分㘰区都是开不进车也运不进泥沙的,所以沙袋不仅需要人工搬运,还需要“就地取泥”。“我们的村民一点异议都没有,甚至还主动说‘我家的田比较近,用我家的泥’。” 李煜斌说起这个的时候,有些激动。

 

透过航拍视角可以看到,霞城村近10公里的“沙袋”堤防,仿佛是蜿蜒在广袤农田中的一条白色长城,成为了这片土地最坚实的守护者。“如果没有这些加高加固的㘰堤,长兴城东20多万亩农田,就都不是今天这番景象了。” 李煜斌指着眼前生机盎然的稻田,满是感慨,“因为村干部和村民的努力,全村近90%的土地和800户人家都保住了!

 

    干部都下水了,我们不能干坐着

     

当地村民形容泗安镇像一口巨大的平底锅,而在这个“锅底”位置上的,就是禧祉村。6月19日开始的这场连续20个小时的强降雨,让禧祉村的水位最快在一个小时里上涨了50-60公分。20日15时,禧祉㘰内多处地方出现险情,全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对㘰堤加高加固了20-30公分;18时20分左右,由于水流速度太快,水势太大,禧祉㘰防御阵线彻底崩溃,出现了3公里左右的漫堤,随之而来的各处缺口,最大的有近40米!

 

首当其冲的,就是禧祉㘰内的上饶村,最深的地方水位高达1.8米,所有的抢险物资,都通过8艘小船和村民用木块制作的简易“木舟”划进来。“挖掘机根本就进不来,所有的打桩活动都要人工完成。”时至今日,禧祉㘰㘰长齐厚明说起来还是有些后怕,他指着现场留存着的100多根高约7米的木桩告诉记者,“这么多根木桩,都是我们老百姓双脚悬空站在两根木桩上,双手提着40多斤重的石锤,一锤一锤、一根一根打下去的。万一一锤打空了,人也就会失重掉进水里。

 

齐厚明说,此前政府出于好意,还叫来了100多个外来务工人员想要帮忙,“没想到这些人都是外地人,没见过这阵仗,一听说要下水干活,都说这么危险不干了!”无奈住在㘰内的村民,凭着丰富的治㘰经验,用自己的身体和双手,整整花费两天一夜时间,终于把禧祉㘰那40米的缺口堵住了。

 

距离缺口最近的,是村民丁友弟家的2层小洋房。据她描述,当时她家的一楼基本“沦陷”,周围邻居家一层小矮房里的老人,都是“干部们淌着漫过腰身的大水抬出去的”。“干部都下水了,我们坐着也不行啊,毕竟被淹的是我们自己的家。”丁友弟说,那几天,几乎家家户户都看不到什么人,“都在㘰堤上帮忙抢险”。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次抗御“6·20”特大洪涝灾害中,长兴共有6万多人次的基层群众,主动赶赴“一线”,肩负起了守土保家的责任!

 

    百姓的利益大于天

 

      李玉良是太湖街道南庄村24队队长,“6·20”后,他曾经连续30个小时没有睡过觉,一天之内来回跑5个㘰,甚至一天下水四五趟,只为打好钢管筑高村边上的泠道湾堤。“如果不筑堤,水就会淹进来,水位至少上涨50公分,㘰内的农田就都保不住了。”说起来,李玉良算得上是一个老水利人,从事的是河道保洁工作,还参与了1999年特大洪水的抢险,“总归是为了老百姓服务嘛。

 

长兴县水利局建设科科长吴洪峰在本次抗御洪涝灾害中,负责长兴全县的应急排涝工作。他告诉记者,这次防汛抗洪工作战线长、受灾点多、排水量大,排水设备在超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也接连出错,“最夸张的时候一天连续烧坏了10台水泵”。

 

6·20”之后,长兴县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已经连续5个星期没有周末了。“大部分时间在㘰里跑,小部分时间在防办待命。大多半夜回家,有时候甚至没时间回家,就在车上眯一会儿。”吴洪峰说,9岁的女儿给他打电话,说“爸爸我好久都没看见过你了”。

 

据统计,在本次防御特大洪涝灾害这场大考中,长兴县防指共紧急调集22艘冲锋舟、12.9万支桩木,74.3万只编织袋、6000余把铁锹、890台挖掘机等,投入排涝泵站405座、临时水泵1300台,累计转移群众4244人,完成加高加固㘰堤220.9公里,险情基本得到控制。

 

长兴县水利局副局长陈富强告诉记者,“虽然今年的降雨量和降雨天数都超过了1999年同期,但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却比1999年特大洪水少了6亿多元。”但是,2015年长兴地区生产总值是473.8亿元,接近1999年的6倍!“救灾抢险,救的既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家园,也是长兴的GDP。

 

干群合力,众志成城。在本次防汛抗洪工作中,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亲临长兴指导防汛工作,长兴全县上下齐心、通力合作,从机关到基层,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了一曲抗御特大洪涝灾害的新篇章!

望着保住的稻田,霞城村村支书李煜斌满是欣慰

橡树下村村支书杨月琴说,那阵子有种“每天都有㘰堤要倒下”的错觉

82岁的大爷杨小坤也加入到自救群防的队伍

禧祉㘰内的上饶村,抢险打下的木桩、堆积的沙袋至今仍在

上饶村村支书用手示意当时洪水的高度